【学案导学设计】念奴娇 赤壁怀古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念奴娇 赤壁怀古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6 20:4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赤壁中突围的苏子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háo)        浪淘尽(táo)
羽扇纶巾(lún) 还酹江月(lèi)
B.强虏(lǔ) 剽悍(biāo)
卷起千堆雪(juǎn) 故垒西边(lěi)
C.樯橹(qiánɡ lǔ) 早生华发(huā)
雄姿英发(fā) 惊涛拍岸(tāo)
D.玷污(zhān) 公瑾(jǐn)
应笑我(yīnɡ) 运筹帷幄(wò)
2.下列句子中,“风流”一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千古风流人物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垒西边,人道是 垒:城墙
B.雄姿英发 英发:卓越不凡
C.早生华发 华: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4.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悲从中来。
B.“人间如梦”是词人在遭遇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的苦闷。
C.词人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华发早生,不如举杯酬月,了此一生。
D.这几句词豪放中略见苍凉,体现了词人遭受贬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5.下列对词句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 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上、下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怎样理解?
答: 
 
 
 
 
三、一法一练——把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可分为四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本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金陵图
(唐)韦江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分析本诗景与情的关系。
答: 
 
 
答案
1.C 2.AD 3.A 4.C 5.C 
6.“江山如画”是对前面三句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这句与前句的写景,又都是为“一时多少豪杰”作背景。既是“豪杰”,必须写伟大的长江、雄浑的赤壁才能与之相称。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联想当年在此鏖战的英雄豪杰,如孙权、刘备、曹操,特别是年少英俊的周瑜。所以“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又为下阕歌咏周瑜作了铺垫。
7.这句话的意思是:(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多情”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以提挈全词。“早生华发”与“雄姿英发”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无限感慨。
8.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堤岸,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了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