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 中 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2.培养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树立远大的抱负。
第 一 课 时
●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1.下面是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请你补充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陈寿,字承祚, 西晋 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史学 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主要著作有《 三国志 》《 古国志 》《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国志》是一部 纪传体 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该书材料丰富,文笔流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后来的文史学家对此很重视,并把它与《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合称为“前四史”。后来南朝宋人裴松之给这部书作了注,使其历史材料更为丰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陇亩(lǒnɡ) 梁父吟(fǔ) 猖蹶(chāng)(jué) 存恤(xù)
汉沔(miǎn) 遂诣亮(yì) 帝室之胄(zhòu) 挟天子(xié)
度德(duó) 吴会(kuài) 殆天(dài) 箪食壶浆(d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 谓为信然: 说
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 不可屈致也: 招致,引来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强,争胜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
由是先主遂诣亮: 拜访 凡三往: 总共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登门求见,不能降低他的身份把他召来。您倒应该降低身份去拜访他。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呢
5.感知文章内容,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 徐庶 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 3~4 段):刘备往见,诸葛亮 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 5~6 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 拜访 今义: 照顾
(2)凡三往 古义: 总共 今义: 平凡
(3)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 王侯自称 今义: 孤独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 大概 今义: 危险
(5)遂用猖獗 古义: 因此 今义: 使用
(6)遂用猖獗 古义: 失败 今义: 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古义: 而且 今义: 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可以把 今义: 表示许可,能够
问题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比较下列各组词语的含义。
(1)谓 ①谓为信然(说) ②谓先主曰(对……说)
(2)遂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就) ②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3)诚 ①此诚不可与争锋(确实)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如果)
(4)因 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5)然 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然而)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并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名词用作状语)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盛;用壶装(名词作动词)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对内(形容词用作状语)
(4)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器重(名词用作动词)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助(名词用作动词)
(6)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全部取得(形容词用作动词)
(7)贤能为之用:贤能之士(形容词作名词)
问题三:下列句子各属于哪一类特殊句式,请分别指出并翻译。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特点:用“……者,……也”的格式表示判断。
翻译: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
2.时人莫之许也。
特点:“莫之许”即“莫许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特点:“出于秦川”,即“于秦川出”,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将军你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兵。
4.此诚不可与争锋。
特点:“与”后省略代词“之”。
翻译:这实在不能和他争强。
见《导学测评》P39
第 二 课 时
●重点:
1.认识了解诸葛亮、刘备的形象。
2.学习本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1.理解填空。
(1)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2)《隆中对》中成语“三顾茅庐”的出处是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3)在诸葛亮看来,刘备是一个“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的人。
(4)“ 好为《梁父吟》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说明诸葛亮志向远大。
2.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3.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试用第一人称描写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业不成!
4.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下面不属于这一描写的是(C)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B.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C.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理清思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一: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可就见,不可屈致” 你是如何理解的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你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刘备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出他思贤若渴,才能表现他对人才的尊重。
问题二:你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认识 请用“从 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话。
示例一:从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的人。
示例二:从“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自信、有抱负的人。
问题三:文章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刘备、张飞、关羽等人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是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是侧面烘托。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问题四:文中写诸葛亮,运用了两个比喻,请你赏析这两个比喻句的妙处。
1.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卧龙”一词,对诸葛亮做了很高而又形象的评价,一个“卧”字,说明诸葛亮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并且与上文“躬耕陇亩”形成照应。
2.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在这里,先主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才干。
问题五:诸葛亮这位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形象在文中刻画得十分成功。你认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他的
1.用叙述的方式着重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句更是体现诸葛亮的与众不同。
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葛亮的才能。例如: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足见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文末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3.对话描写是主要描写方式,通过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规划“兴汉室,成霸业”的蓝图等语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问题六:请你作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诸葛亮辅佐曹操,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示例一:如果诸葛亮辅佐曹操,统一天下的夙愿可能会实现,他的政治才能会尽情施展,说不定又会有多少佳话流传于世呢。
示例二:这种假想不可能存在。曹操嫉贤妒能,诸葛亮岂会跟他合作 徐庶进了曹营,不也寸功未建吗
见《导学测评》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