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2.朗读并背诵全诗,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品质。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朦胧 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 双桅船 》(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会唱歌的鸢尾花 》,散文集《 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舒婷的诗歌风格深沉,含蓄,具有女性的柔婉与细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纤维(xiān)
落款(luò) 落枕(lào) 落下(là) 薄暮(bó) 薄荷(bò)
薄片(báo) 累赘(léi) 积累(lěi) 劳累(lèi)
拓展:下面的生字词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请你列出并组词。
缚 搏(搏击) 傅(师傅)
熏 醺(微醺) 薰(薰衣草)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疲惫: 非常疲乏。
蜗行: 像蜗牛那样行走,形容行走极慢。
簇新: 极新,全新。
绯红: 鲜红。
喷薄: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沸腾: 比喻情绪高涨。
4.朗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问题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示例: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霜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示例: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痛苦和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祖国的美好未来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射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问题二: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示例:本文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拓展: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滋养你因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 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问题三: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示例: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上却始终流露出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问题四: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示例: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问题五:品析《我的中国心》歌词选段,联系课文,谈谈感受。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示例: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在简短的语言中,两首诗歌都用真挚的情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作者将对祖国的热爱,寄托在祖国的壮丽河山上。无论是身在海外的游子,还是生长在祖国温暖怀抱中的人,都一样心系祖国。
见《导学测评》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