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课答司马谏议书-(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堂精讲(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2课答司马谏议书-(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堂精讲(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6: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变法图强者往往遭到了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现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
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信,极力言说变法的弊端,王安石也给司马光回了信——《答司马谏议书》,在信中,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明星文豪王安石
砸缸网红司马光
vs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关于王安石,你知道?
关于王安石,你知道?
关于王安石,你知道?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书万言书,主张改革,但未被采纳
英宗(1063-1066)屡次被征召,他均以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神宗王安石积极推行变法,但因保守派阻挠,变法失败
“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
——叶梦得《石林燕话》
邋遢的皮囊
有趣的灵魂
按理说,像他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位极人臣的宰相怎么也得仪表堂堂,干净利索吧可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却是个常年不爱洗澡,身上长着虱子,邋遢至极的人。
当然,这些瑕疵较之于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微不足道,不过,了解他不完美的一面,可以让我们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这位历史巨人,他除了显赫的地位和声明之外,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各种不足。
脸面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却不是这样,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 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之力,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
---苏洵《辨奸论》
保守派眼中的王安石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答复
官职名:谏议大夫
书信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搜集建议和评论。
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
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御史负责收集民间的意见;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20岁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宋朝,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国库空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以文官担任武将职位,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积贫积弱。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写了长达三千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略上报”,未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王安石作了回信,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写作背景
政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草稿中用以指代本人名字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私下
交往
常常

方法、主张
缘故
安石启: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好的日子很久,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啊。
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
第一段翻译
判断句
启:陈述、禀告
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
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
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
不被理解,
“见”表被动
同“辩”,分辩
又考虑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卤,同“鲁”
详细
希望
原谅我;“见”用在动词前解释为“我”
或许,可能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勉强解释
……的原因
第一段写了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变法不被理解
③“具道所以”
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措辞有什么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明确
根本道理
授予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名声和实际
第二段翻译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本人却认为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权给专设部门的官员管理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
句首发语词
尤其
认为
侵夺
因而招致

认为
皇帝
议定

用来...
教导我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有利的攻业,形作名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古今同义,转换话题的连词
本来
预先
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我本来就已经预想到了会这样。
不是
第二段中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司马光
王安石
天下怨谤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
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从决策、制定到推行都是名正言顺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符合先王之道,
利国利民
为天下理财
出发点是“为天下”
辟邪说,
难壬人
反对的是不正确的言论和巧辩的佞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面对改革的阻力和怨恨早有心里准备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
思量、考虑
那么
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陛下才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
思量、考虑
那么
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计划
缘故
考虑
采取行动
适宜
值得反悔的地方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坚决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认为正确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司马光引述目的
一是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
二是表明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责备
油膏和雨露,这里指“施恩惠”,名作动
应当
前人创立的老规矩
愿意领教的
如果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做事,名作动
在这一段文字中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不是。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第三段: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
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
没有缘由
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语气由 转为
强硬
缓和
古代书信的套语
小结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对是错,又为什么而失败,里面的历史因素很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学习到的是:
二人虽然意见相左,但可以开诚布公地争辩议论,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体现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