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6: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
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竞成一股风潮。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
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
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关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瑁《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和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些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
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
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
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拥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
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
“撕一张票下来,老八!”
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
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
“不行!不行!”
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
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
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
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
“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
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
“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
全体男女……
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
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
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
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
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
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
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
“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
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
“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
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
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
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一”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
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
啊!远行!
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
有威信。
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
的一面。
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
做好铺垫。
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
的新气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
叙事的节奏。
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
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域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域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 “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 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 “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贵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成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 “国使类丞相否?”或曰: “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夏具瞻”中的“夷夏“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亦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B.“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中的“致”,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的“致”字意思不同。
C.“辽使与京尹书,故事”中的“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无几微见于颜面”中的“见”,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见”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魏公接受藜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兵马夫丁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不要再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4分)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4分)
14.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余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
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
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统一的
渴望。
16.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 , ”。
(3)《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事近意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靠一次,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 ① 。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却是当地不可或缺
的交通工具。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幔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 ② 的小村庄,
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 ③ 。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
地上。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 ① ,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 ② 。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 ③ 。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上次区里开会的时候,我非常荣幸认识了你校王老师。
B.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你追我赶,满头大汗。
C.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D.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瓷器的发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其制瓷工艺繁琐复杂,尤以烧窑最为讲究技巧,有小火、中火和大火“三昧真火”之说。小火
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根基阶段,窑工要添炭给风,才能排除杂质、提炼器坯:中火是窑内器物氧化和分解的转变阶段,窑工要判断时机,才能掌握火候、煅烧器型:大火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窑工要勤而不怠,才能久久为功、完美成器。
由瓷器烧制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A项,“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所以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只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材料一第3段中说“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C项,强加因果。由材料二第1段可知,“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D (D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3,4段可知,“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和最优秀的音乐
剧演员”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不相同。)
3.A (材料一的观点是“通过努力,戏曲艺术也能够吸引年轻观众”, BCD三项都可
以论证这观点。A项叙述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传承戏曲艺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1分),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1分);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1分);③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1分)。
5.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很有威信”解读错误。吴老八同意小芳先把票递给刘书记,因为他去汽车运输学校学习时,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的签字。碍于情面是主要原因。后来出面维护好秩序,也是其曾经职责的使然和现实需要的触动。)
7.B (“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解读错误。引“一夫当关使万夫莫开”意在形象刻画冯家老三横着身子挡住车门的抢占行为, “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意在表明孟铁匠与冯富有的优越感和影响力。两处引文因文生义,使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并非为了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8.①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出倒叙,点明效果,可以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争上车、等车来”两个场景叙述时,跳跃出原有的情节节奏。先倒叙了争上车的结果,再回溯等上车的具体情节,这样自然引出争的缘由,使得开始的悬念落地有声。将先前期盼等车与沮丧等车的顺序颠倒,并插叙了杜主任、冯富有、孟铁匠等人的身份经历,使小说的叙述波澜起伏,后文人物形象的转变续写,也水到渠成。)
①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②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③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远行”意寓屯子人走出生活地域探求外面的世界。客车是连接旧的生活与新的世界的媒介,具有象征意义。乘车远行的变化,反映人们在变革时期的变化,以小见大。客车的伤痕、起初的混乱让人联想到变革前后的种种创伤与冲突;混乱必然难以远行,有序才可通途,带头改变陋习,引领车上人相互帮助、协调共进,寓示变革的力量和集体的向心力。)
10. HMT (“吾以至公之道荐人”,“以至公之道”作“荐”的状语,“人”作“荐”的宾语,故“人”后断开;“而”表示原因,“不求”作谓语,“人知”作宾语,其后断开;“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与前句结构意志,分别单独成句。故在HMT三处断开。)
11.D (B致:致使,导致;表达。D显现,表现;被动。)
12.B (“有人建议他不再统领事务”错误,“勉其略于总劾”是说让他在统领事务的时候不要事无巨细,要简略;“婉言拒绝”表述不够准确,原文“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用反问回答,是直白地拒绝。)
13.(1)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黎挺的功劳,请求朝廷下谕褒奖他。 (洎:等到;奖谕:皇帝对臣下褒奖、表彰)
(2)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和动荡的条理,无不透彻明白。(广崇:广大崇高;条贯:条理;靡:无,没有)
14.①无意无我:“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而它加奖谕焉”韩公面对黎挺推卸责任,自己被朝廷指责的情况,依然向朝廷称赞黎挺的功绩,胸怀宽广,不计前嫌,无意无我;“吾以至公之道荐人,……岂复要于人心也?”韩公推荐了大批人才,并不求他们知道、感恩,无意无我。②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盖己为侍从台谏,……实贤人君子之盛德”韩公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待从台谏的指责,宽容大度,人己一视同仁。
15.A (曲解诗意,“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有误,应指历史上的孙权割据。)
16.相同点: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
不同点:①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有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②李诗写山川之险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陆诗无此意图。
(李白写蜀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还写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既强调了蜀地的险要,又意在提醒统治者加强统治,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陆诗写“水绕苍山固护来”,也写出算山的险固,表明此地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军事意义,这与《蜀道难》中写蜀地的险固山川目的是一致的。而此诗后句是“当时盘踞实雄才”,是为了引出历史上曾经盘踞此地的孙吴政权。李白的《蜀道难》有很多篇幅突显了蜀道的艰险难行,既有对大自然神奇险峻的赞叹,也希望友人能够早日还乡。)
17.(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8.示例1: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停靠,又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铁公交”。
示例2:这趟火车把每个村庄都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可以先上车后买票,所以村民们亲
切地称它为“铁公交”。(修改时注意前后句子之间语法结构要准确。正确修改一处得1分,共3分。)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或结构混乱, “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逻辑错误,改为“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停靠”或“这趟火车把每个村庄都作为停靠站”:二是语序不当,“先上车后买票”的是“乘客”,改为“又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或“乘客又可以先上车后买票”:三是结构混乱,“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应删去“被”并把“之”改为“它”;或者删掉“之”。)
19.①格格不入②默默无闻 ③络绎不绝
(第一处由语境“时速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靠一次”的绿皮火车与“高铁时代”不相融,填“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第二处语境“孔庄本是以前很少人知道的小村庄”,可填“默默无闻”。默默无闻:形容没有名声,不为人们所知道。第三处语境“乘车来游玩的游客愈发多”可填“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20.搭乘绿皮慢火车,奔向红火新生/“铁公交”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给分点:慢火车/铁公交,乡村振兴/乡村新生活;表达连贯,使用对偶或比喻)
21.D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A.特指说话对象;B. “你”跟“我”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共同活动;C.特指说话对象;D.“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D。)
22.①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②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③我们还
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我们还应学会辨析信息的格调高低。
(①处,根据前后文“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可知,虽然信息可以带来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但是这些信息中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甚至会有讹误,故此处应填写“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②处,根据后文“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可知, “要辨识媒介信息”,首先要注意信息来源,故此处应填写“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③处,根据后文“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可知,除了辨析信息的真伪,还应学会辨析信息的格调高低,故此处应填写“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
23.立意分析:材料总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总领材料,引出写作话题、概述瓷器在中国乃
至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展现中国智慧,凸显文化自信,这是算作广度的提示。第二句明确写作方向。制瓷工艺中的“烧窑”技巧繁琐,其中以“三昧真火”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这是写作角度的提示。第三句具体阐释写作内容。其中“小火”的根基阶段,强调要积极借助或创造条件,排除杂质,方能提炼器胚; “中火”的“氧化分解”暗示此时处于转变阶段,强调抓住时机、掌握分寸,方能锻烧器型; “大火”的关键阶段,强调要持之以恒、勤而不怠,方能完美成器。瓷器的烧制过程隐含着从提升自我到磨炼自我再到成就自我的人生成长历程,或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复兴的历程,乃至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这是写作深度的提示。在具体写作中,学生既要角度明确,也要具体入微。要做到有结构有章法、有观点有分析,不可泛泛而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公韩琦有大功旧德,夷夏之人都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想要在白塔建城,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黎挺担心军队到来后事情不能成功,并且让自己担任罪责,于是跑到京城,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城池,致使这一个地区的城池陷于奔驰的状态,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黎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黎挺的功劳,请求朝廷下谕褒奖他。韩崎镇守大名,魏州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消息请求命令,然后他在卧室内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担任的事务过多,劝请他在总劾时简略,将事务委托给助理官员和下属,从而让自己稍稍便利安适。韩琦说:“讼词在官府,人的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我怎么敢简略昵?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不曾敢有所简略。更何况是委托给他人呢?”韩公掌权十几年,辅佐三朝,罢黜升迁群臣,他在朝廷内管理尚书台,在朝廷外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知道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以此议论,韩公说:“我按照最公正的道来推荐人,因而不求别人知道,最公正的道,责备人而不逃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怎么能再要求人心呢?”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每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诚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境内,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使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重畏惧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辽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出使中原的人说:“前来的使者与丞相相像吗?”有人说:“相像。”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
材料二:
韩公掌权时,最被司马温公刺激而恼怒,然而韩公包容听从接受,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侍从台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侍从台谏的指责。这正是没有意念没有自我、对待别人像待自己一样的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美好品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