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二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二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6: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二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判断。在诗歌、小说中,丑的意象比比皆是。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例如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履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高度近视);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颤,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这一有着“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理念的县令形象成为了该剧作的灵魂。这类丑的意象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的审美观。
在传统中国,从庄子起就对丑进行过辩证的思考,像《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人物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或倾向: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际是为自己开脱。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美的特征因丑的对照而更加显著。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笔者无意夸大或贬低“审丑”的价值,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丑的美学”,并倡导大众把握审丑与审美的内在关系,毕竟,从本性来说,人类崇尚真善美的特性不会改变,“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依然是文学世界的本质。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坛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论,颇为极少数识书不深的青年书法爱好者所赏识。时至今日偶尔还能听到或看到这种论调影响下的低劣之作。其论调是:“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知道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人们审美的需要。当然对书法艺术可以见仁见智,但美丑问题,却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书法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大美术范畴之内的观赏性造型艺术,在新的世纪里,亦应按照多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去发展和创造。但总不能背离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向着丑的方向去发展和追求吧!早在清代,刘熙载就曾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就对了。怪石有瘦、透、漏、皱四大特点,会给人以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可以说移步异形,变化多端。比如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著称的黄山,它的天都峰上,有一片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去就会出现好像“五老上天都”,或“金鸡叫天门”,或“仙人晒绣鞋”等不同的景观。书法是以历代约定俗成的汉字为依托,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的展现,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怪石相提并论。这种偷换概念、制造假古训的行为,是非常可卑的。
(摘编自李传周《以丑为美可以休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丑”广泛存在于生活和文艺作品中,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美学概念,因为与“美”相对,受到人们的普遍厌弃。
B.中国文化美丑兼审,这既与视万物为一体的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有关,也与中国人把握宇宙人生的诗性思维习惯有关。
C.《宝玉挨打》中王夫人的虚伪、宝钗的冷漠,正好衬托了宝玉心灵世界的美好和热烈,可见文学作品多是以丑来衬托美。
D.清代刘熙载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虽然是说怪石的,但它几乎可以普遍用于各种艺术,只是不能用于评论书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中的丑角外形虽丑,但都具有人格魅力,如“七品芝麻官”唐成这个舞台形象,虽然滑稽可笑,但却具有美好的德行。
B.有丑形式的东西固然丑,但如果经过了艺术的转化,它就可能呈现高尚人格精神、唤起审美快感,成为审美对象。
C.在多元文化时代,作家应该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若过度夸大审丑的艺术价值,就可能以现实丑为美。
D.书坛出现的“书法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调,其实是套用刘熙载的名言而制造出来的假古训。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阿Q拥有精神胜利法,带有农民式的质朴、愚昧,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是鲁迅用高妙艺术手法创造的丑的形象。
B.雨果塑造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而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
C.有些作者在创作中丧失艺术底线,粗俗媚俗,热衷于描述生活中的丑事物,传播文化糟粕,受到了文艺界的批判。
D.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小说《死魂灵》中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此人衣着破烂、面容龌龊、贪婪而又狡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辩才禅师视《兰亭》为珍宝,脱离了出家人的外壳而充满了文人气质。
B.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的是引起辩才禅师的兴趣。
C.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松地笑了”,是因为他虽然被骂,但反而因此认定了《兰亭》确属真迹。
D.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兰亭》一事心怀愧疚。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7.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你更喜欢本文的改写还是原来的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二、名著阅读
8.下列《红楼梦》中与酒有关的故事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五回:宝玉在秦可卿房间午休时,梦见警幻仙姑带他到太虚幻境,饮了名为“万艳同杯”的仙酒。
B.第三十九回:在大观园的“螃蟹宴”上,李纨与众姐妹饮酒作诗.一向低调恭谨的她终于吐露心扉。
C.第四十三回:贾母为王熙凤举办生日宴,王熙凤在生辰这天被狠狠灌了许多酒,酒蒙心智,凤、瑞夫妻泼闹一场。
D.第六十二回:史湘云喝醉酒,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不久便香梦沈酣,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 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9.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相同的一项是( )(8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虽董之以严刑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古代有丁忧守制的传统,官员需要去职守孝,一般三年。
B.豫游,意思是出游,游乐。帝玉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D.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早年就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为宫之后推行变法以践志,由此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
B.王安石见解独到。他曾向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财力困乏、风俗败坏,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C.王安石勇于变法,他认为经学可用来治理世务,而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D.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3分)
(2) 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3分)
(3)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六国论》) (3分)
14.根据文本,王安石变法最终流产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7题
过陈琳⑴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⑵埋没藏春草,铜雀⑶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③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漂泊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B.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
C.尾联写 “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之感。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16.请把“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7.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李斯《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广纳人才。
(2) 《谏太宗十思疏》 中,作者指出,想到自己的地位高而险,就要加强自我修养的句子是: 。
(3)《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阿房宫赋》中写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的诗句是: , 。
(5)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侧面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②疫情形势严峻期间,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执政者要深入了解民意,懂得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④《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电视节目,相较于近几年博人眼球、追求搞笑效果的各色综艺节目,可谓卓尔不群。
⑤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⑥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从人类的角度来着,围棋的棋路过于复杂,电脑很难学会。不过AlphaGo做到了,它拥有首个世界上有效的评估函数系统。
B. 山东疫苗事件引爆了整个网络,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苗效力下降会不会产生更多毒性呢 据我所知,这个没有证据”。
C.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再次将目光聚集在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产量增长在15%-30%左右。
D. 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度受损的时候,“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变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兔年春晚。这部舞剧的构思源于一件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主创团队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多方请教来自历史、文学、宗教、舞蹈、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对剧本内容进行细致讨论,几易其稿,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动人的故事。春晚舞台上,舞者们用端庄温婉的“锦绣摇”、顿挫有力的“红袖绕”、含蓄内敛的“汉俑转”,让博物馆中的汉代舞俑活了起来。曲裾宽袍,融入了“国潮美学”新风范;长眉红妆,展现出“丽人情节”新风韵;虚实共融,创生着“科技赋能”新风尚。《锦绣》再现了泱泱大国、锦绣中华的恢弘气魄,两千年前的美好祈愿透过春晚舞台,浸润着癸卯新春的中华大地。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但因为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B 但这块织锦护臂因为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C.但由于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D.但这块织锦护臂由于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22.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_________①_________。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_________②_________,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_________③_________。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万事万物的开始决定其发展和走向,是故“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苏洵 《上韩枢密书》):也有人援引《谏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认为相对于慎始,慎终如始更为重要。
以上观点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山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二段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丑”在社会实践中是“一种否定性判断”,并非“因为与美相对”才受到人们的厌弃,强加因果;另外,“一致”的说法绝对,有的事物是“以丑为美”的,如怪石。C项错在“可见文学作品总是以丑来衬托美”,只从《宝玉挨打》里面的内容,推不出这样的结论。D项中“几乎可以普遍用于各种艺术”的表述过于绝对。)
2、A (外形丑的丑角未必都极具人格魅力。例如舞台形象安禄山,内外兼丑。)
3、C(材料一的观点时“丑的意象”具有审美价值。C项虽然提到了丑,但不是对丑的审美价值进行论述,也不是把现实丑进行艺术加工。A 项和D 项都指向了文学艺术家对丑的艺术加工。B项指向了美丑的相互映衬。)
4、总分总的结构,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丑的意象”具有审美价值;②接着对“丑”进行辩证的理论分析,指出中国文化有美丑兼审的特点;③然后提出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重要观念或倾向——以丑衬美和化丑为美;④最后总结要重新审视“丑的美学”,学会正确审“丑”。(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D( “欲言又止”表述错误,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而昏倒。“心怀愧疚”也于文无据。)
6、C( “初见《兰亭》后”错,当时还没有见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
7、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作结尾则是突出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性。(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8、C ( “凤、瑞夫妻泼闹一场”错误,应该是王熙凤和贾琏夫妻泼闹一场。)
9、B.定语后置。A判断句,C状语后置,D被动句。
10、A.这句话的意思是: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前面讲朝堂,后面讲民间,第一个“而”前断开;且“人才”的谓语是“不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以天幸为常”中“以 为 ”是一个整体,在“常”后面断开,排除C。
11、D。“诸子百家经典”错,“经术”指将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到现实实际治理的一种方法。“经”专指“儒家经典”。
12、D。“有人对他说”错,由原文“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王安石本人说的。
13、(1)朝廷多次打算把名利优厚的美官委派给他,只是怕他不就任。( “以美官”状语后置1分;“就”就任1分;大意1分)
(2)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它(免行钱)有害的。( “咨怨”嗟叹怨恨1分,“不逊”没有礼貌,蛮横1分,大意1分。)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再”,两次,1分;却,击退,1分;句意1分)
14、①个人太过执拗,方式激进。②只用门下轻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埋下祸根。③朝臣和后族极力反对。④皇帝让步妥协。(答对三点给3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效法这份万言书的(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把名利优厚的美官委派给他担任,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 王安石回答说:“精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上。”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 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圈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烃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火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说:“现在收取免行钱太重,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 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 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前后共八年。
15、B项( “怜”并没有表达“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的感伤之情”,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流露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故选B。)
16、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倍”1分,“学”1分。注:“欲将”句隐有弃文从武,持剑从军之意,没有谈到弃文从武也不扣分。)
17、①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中,冷落萧条,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1分),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不重才士,任凭才人的坟墓荒废;(1分)③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1分)表达了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1分)
【参考翻译】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墓前的石麟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18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度义而后动 (4)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C (讳莫如深:讳;隐瞒。深:重大,指事件重大。原意指因事件重大而隐瞒不说,后形容隐瞒得很深,惟恐别人知道,符合语意。久假不归;假即借,表示长期借去不归还,不符语意。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符合文意。评头论足:可以形容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贬义词,不符语意。趋之若鹜: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不符语意。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典范或榜样,符合文意。)
20、D (A.语序不当:“首个世界上有效的评估函数系统”,“首个”只能形容“评估函数系统”,改成“世界上首个有效的评估函数系统”。B.表意不明:“这个”指代不明,改成“疫苗效力下降会产生更多毒性的说法,”。C.成分赘余:15%-30%为约数与“左右”重复,去掉“左右”。)
21、C (A 选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舞剧”;B 选项后一分句主语应是“舞剧”,而非“这块织锦护臂”;D选项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一分句主语就变成了“舞剧”。)
22、排比(1分)①构成:用连续三组四字短语加动宾短语的组合形式构成排比。(1分)②效果:广其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舞剧《锦绣》在服装造型、情节内容以及技术运用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增其势: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了对《锦绣》展现出的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2分)
23、①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③以达到良好的疗效(①“然而”转折,前文说“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后文有“还发现”,可见中医药学的贡献不止一个,应填: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②前文说“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后文说“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可见单一药物治疗不是主要用药形式,非常少见,应填: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③前文具体解说中医师对症治疗的过程,“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下文,应该是目的,应填: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24、写作(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