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智者的叮咛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B.
C.
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D.从而誉之,谓之义
4. 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百川灌河
B.顺流而东行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以为莫己若者
C.大王来何操
D.君何以知燕王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______________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______________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______________
7.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他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译文: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众闻则非之 非:指责
B.从而誉之 誉:称赞
C.至杀不辜人也 辜:辜负
D.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盗
1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入人园圃 B.其不仁兹甚矣
C.罪益厚 D.则弗知非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亏人自利”的一组是 ( )
①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②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 ③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④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 ⑤今至大为攻国 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13.下列对《非攻(节选)》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偷了别人家的桃李、大猪、小猪和马牛,听到的人会加以谴责,执政的人抓到会对他加以处罚,因为这些都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B.偷人桃李,没有偷人大猪小猪严重;而偷人大猪小猪,又没有偷人马牛严重,因为损害别人越多,罪就越严重。
C.最不义的事是攻打别国。可是人们不知道谴责,反而赞扬它,说它是义,可见人们在小事上的“义”与“不义”区分得很清楚,而在大事上却不明白。
D.本文采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译文: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
(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之五:从语法功能中解虚词
语法功能,即一个虚词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群?复句、句群?方面的作用。例如:“以”作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予”,译为“把”。“以”作连词,表原因,如“以亏人自利也”。“以”表目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前后两个短语之间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以”表修饰,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日”作状语,表修饰,“一天天地”的意思,“远”作中心语,“?被?疏远”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其”的用法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1.D 2.B 3.B 4.A 5.A
6.①同“辨”,分辨。②尽头。③长久地。
7.B 8.C
9.(1)秋天的雨水按照时令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2)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0.C 11.B 12.C 13.D
14.(1)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获后就惩罚他。
(2)假如损人更多,他的不仁义就更加厉害,罪行就更严重。
(3)如今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但(如果)不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说他是义举。这可以认为是懂得仁义与不仁义的区别吗?
15.D 16.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