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
1
2
3
4
课标解读
单元概述
核心知识
典型例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2022年新课标解读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革官制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改革科举制度
农业
手工业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央
地方
商业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南京)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
巩固统治
在地方:
2.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①取消行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在中央:
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设五军都督府
(2)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秦始皇时设丞相,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废除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2)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
1.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2.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
3.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评价:
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2)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3)改革科举制——八股取士
1.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
2.答题标准 :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
3.答题格式:
八股文
4.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5.影响: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有利于加强皇权。
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秦朝:焚书坑儒
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共同原因: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统治
共同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共同影响:
禁锢了思想
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秦汉时期
丞相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宋朝
宰相、副宰相
元朝
中书省
明朝
废丞相制度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坐
站
跪
实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知识回顾:科举制度发展史
隋朝创立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明朝僵化
宋朝发展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八股取士
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明朝政治最突出特征:
君权加强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2.弊端:国家命运依赖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
核心知识01 明朝的统治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目的: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换取海外奇珍
起止年代:1405——1433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空前壮举;促进中、亚非友好往来;开创亚非海上交通线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位置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3.条件:
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
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4.概况:
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③友好之行;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5.特点: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 4
人员 27000 1500
船数 60—200 17
宝船(最大) 151.8M*61.8M(足球场) 24M*6M(篮球场)
最远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
交往 带去友好,多国来朝 殖民占领,掠夺、欺骗、屠杀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航行范围广
和平
交往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6.影响:
积极影响:
(1)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影响: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1.何为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何为倭患: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抢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3.倭患严重的原因: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4.抗倭概况:
(1)第一阶段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2)第二阶段
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戚继光抗倭性质:
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6.评价戚继光:
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 岳飞
抗击对象
代表利益
评价
外来侵略势力
中华民族
民族英雄
国内女真族统治者
南宋
抗金英雄
试分析“戚继光抗倭”和“岳飞抗金” 的不同点。
民族英雄指的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核心知识02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53年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999年
中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强盛
国力衰弱
思考:明朝的对外关系前后有什么变化?从明朝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变化:由友好交往演变成对外冲突和战争
启示:
①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
②要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建设海军。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
小说和艺术
小说
艺术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著作 作者 作品类别 作品地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药物学
科技
农业科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一.科技名著
《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的思想。
这三部著作有哪些共同点?
◎《本草纲目》中的药材插图
◎《天工开物》插图
◎《农政全书》书影
全面具体;总结性;实用性。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1.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东西起止点:
3.组成部分: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二)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明长城示意图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北京城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三.小说和艺术
(一)小说
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成书时间
作者
内容
特点 地位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明代中期
吴承恩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运用白话描写,生动传神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核心知识0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三.小说和艺术
(二)艺术
1.书法
2.绘画
3.戏剧
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董其昌
(1555—1636)
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
徐渭
(1521—1593)
思考:明朝科技和近代西方科技有什么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伽利略通过落体实验证实不同重量球体自由落下,它们同时着地。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波兰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中: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传统技术)
西:探索新领域,理论,实验(近代科学)
原因: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八股取士;故步自封。
中国古典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文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古朴到瑰丽、高雅到通俗的特征,特别是宋代以后,文学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原因:
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级兴起
核心知识04 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衰败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财政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
2.李自成起义:口号:“均田免赋”
政权:1644 “西安” 大顺 李自成
3.1644年4月 明朝灭亡
清的建立
1.1616年,努尔哈赤,大金(后金)
2.1635,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3.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
李自成起义
一.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危机加深
政治腐败的表现:
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宦官干政,朝臣结党营私
政治腐败对社会有何影响:
①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兼并土地,侵占民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加深
导致
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核心知识04 明朝的灭亡
二.李自成起义
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②直接原因:
陕北连年灾荒
核心知识04 明朝的灭亡
起义经过: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提出口号“均田免赋”
“均田”就是平均土地,即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免赋”就是减免赋税,特别是不纳粮。
意义: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农民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李自成起义
爆发原因:
核心知识04 明朝的灭亡
起义经过: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提出口号“均田免赋”
1644年,攻克西安,建立大顺
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明朝
核心知识04 明朝的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①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②更改族名: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③更改国号: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
明朝灭亡以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开门引清兵入关,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失利,退回北京,随即又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的统治
政治:
思想文化:
边疆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推崇儒学,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东南——台湾
西北——新疆
东北——黑龙江流域
西南——西藏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边疆治理:
1.东南——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意义:
维护了祖国统一,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评价郑成功: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②清朝治理台湾
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朝时期
元朝时期
三国时期
明清时期
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设澎湖巡检司,元朝正式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边疆治理:
2.西南——西藏:
①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封号,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1727年(雍正),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作用: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③1751年(乾隆),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④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通过金瓶掣签制度确定活佛的转世。
内容:
①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③金瓶掣签制度—确定活佛的转世。最后报请清廷批准。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
设宣政院
唐太宗
文成公主进藏
清顺治
册封达赖
清康熙
册封班禅
清雍正
驻藏大臣
清乾隆
《钦定》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边疆治理:
3.西北——新疆: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④土尔扈特部回归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请同学们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
伊犁将军
北庭都元帅府
安西/北庭都护府
班超经营西域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边疆治理:
4.东北——雅克萨之战
1685-1686年,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中俄双方经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地位: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平等条约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核心知识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钓鱼岛、赤尾屿等
西跨葱岭
东临太平洋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南至
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清朝的疆域
西 北
东 北
西 南
东 南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东归
新疆
顺治册封达赖
康熙册封班禅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设立噶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西 藏
清朝政府
1689年《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
东北
1683灭郑氏势力
1684设置台湾府
1885设置台湾省
台湾
意义:巩固了边疆的管理;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抗击外来侵略
镇压分裂势力
加强行政管理势力
确立册封制度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核心知识0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清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
农业政策
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手工业
商业
表现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核心知识0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 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为此,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
2.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行垦荒政策,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②兴修水利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核心知识0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 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①丝织、棉织、印染、矿冶、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核心知识0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商业的发展
(1)形成商业网: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 商业网 。
(2)工商业市镇、大城市繁荣: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 盛泽镇 ;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镇;“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 苏州 等。
(3)商帮的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大商帮,
如 晋商 和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核心知识06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1. 表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②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要重视农业的发展。
要重视经济建设。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国家实现全方位发展的基础。
核心知识07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政治:军机处的设立
职责、作用
文化:文字狱
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核心知识07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君主专制的强化
1. 政治上——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
雍正年间
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职责:
照旨拟文,上传下达
影响: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核心知识07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君主专制的强化
2. 思想文化上——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影响:
①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②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专制政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
历史上还有哪些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事件?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合作讨论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封建统治
核心知识07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①官场腐败 ②军事松弛 ③财政危机 ④社会危机
三.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1.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绝对禁止
2.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表现:
一口通商:只开放 广州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由朝廷特许的“ 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核心知识07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三.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4.影响:
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
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
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交往的事例、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唐朝: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引进占城稻、设立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引进高产作物
宋朝:
明朝:
清朝:
严格限制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落后
启示: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
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核心知识08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一.文学
二.艺术
主要内容: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艺术特色: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影响:《红楼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1.昆曲
2.京剧
核心知识08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
1. 小说:《红楼梦》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作者:
曹雪芹
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艺术特色: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影响: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核心知识08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二.艺术
1.昆曲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共同点在于: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反抗封建制度的主题,在时代特征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
闭关锁国既是外交政策也是经济政策。
易错点: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绝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
典型例题
1.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①处应为(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东北
B
典型例题
2.康熙帝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同时康熙帝对外国的侵略也进行过坚决抵抗,维护了主权。康熙帝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迹是 ( )
A.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雅克萨 B.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反击沙俄侵略者,收复新疆 D.大败倭寇,收复台湾
3.“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材料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是( )
A.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手工业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A
B
典型例题
4.“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这是明朝末年民间流传的歌谣,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人民歌颂的“闯王”是黄巢
B.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
C.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D.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的拥护
B
典型例题
5.“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治国事”
B.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D.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B
典型例题
6.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海禁”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B.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C.该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D
典型例题
7.表格,原产美洲的物种(部分)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表格推知,明朝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D
典型例题
7.习近平曾说: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这意在说明郑和船队是( )
A.和平的使者
B.文明的传播者
C.贸易的推动者
D.航线的开创者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