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虔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酵母菌的品质影响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为分离出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丙、丁锥形瓶内分别加入100mL完全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涂布后的培养过程中不必严格无氧条件
B.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葡萄酒过滤液的活菌数为6.8×106个/L,此数值可能低于实际的活菌数
C.甲锥形瓶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检测完全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D.由图II可知,丙组可能是锥形瓶灭菌不彻底所致,丁组酵母菌产酒精能力比乙组强
2.科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如图(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优势种A在t2~t3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增加
B.灌木优势种B的兴起会造成草本优势种A的消亡
C.图中所示变化说明该弃耕农田正在发生初生演替
D.农田中发生演替的原因只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3.模型构建是生命科学教学、科研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生物概念模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示为基因工程程,则C为重组质粒,D为受体细胞
B.若图示为食物网,则D可能是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若图示为核移植技术,则B可能为去核卵母细胞
D.若图示为试管婴儿技术,C~D中需要用到胚胎移植技术
4.近年来,我国通过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使得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将沙漠变为绿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种植能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沙漠变绿洲后,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及物种组成保持相对稳定
D.为了维持绿洲的生态平衡,应禁止对植被的砍伐
5.图示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一般过程,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其中W1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D1和D2表示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W1是流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示中C2>D1-A2-B2-D2
C.B1和B2的能量都可能被人类利用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2/D1x100%
6.“以曲酿酒”是我国白酒酿造工艺的典型特征。原始酒曲实际上来源于发霉或发芽的谷物,现代酒曲在生产上通常以小麦、大麦和豌豆为原料进行发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酒曲是自然接种和开放式培养,原料和环境是其微生物来源
B.酒曲中的酵母菌可通过无氧呼吸作用将原料中的淀粉直接转化为乙醇
C.酒曲中的霉菌可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水解酶降解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
D.酒曲中的乳酸菌可产生乳酸,抑制其他不耐酸的微生物生长繁殖
7.某同学在分析羊食草的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能量流动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肥中化学能的主要流向是被草吸收、同化、利用
B.输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过程①固定的光能
C.羊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羊的能量
D.③中的能量应该来自羊“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8.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定居于淄博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栖息地的破坏是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斑块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斑块化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B.对震旦鸦雀进行就地保护为其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C.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
9.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使塞罕坝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造林时将多种类型的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这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也可以按照塞罕坝模式建立林海
C.林海对当地气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人工造林时主要选用本地物种,其遵循了协调原理
10.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关于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选择可能会改变本地生物进化的方向或速度
B.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植物园
11.某地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稻菇轮作”栽培模式,对其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秸秆发酵作为赤松茸栽培基料,遵循了循环原理
B.菌糠作为有机肥还田促进水稻生长,遵循了自生原理
C.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赤松茸,遵循了协调原理
D.“稻菇轮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整体原理
12.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 I 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 I 和Ⅱ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I 的物种丰富度一定小于自然生态系统Ⅱ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不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菌种及获得β-胡萝卜素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
B.经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有的不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上生长
C.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小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
D.能在添加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不一定发生改变
14.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乙和丙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丙中的生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其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两种
C.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D.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常用样方法
15.“鱼虾堪入馔,菱耦足供茶”是明代诗人张焕对桑基鱼塘的美丽描述。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实现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
B.蚕沙所含能量不属于蚕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
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桑基鱼塘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获得更多生物产品
16.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
C.“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生态平衡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每空3分)
17.牛奶消毒不过关容易携带细菌。根据国家标准(GB19645—2010),每毫升合格的牛奶细菌总数不能超过50000个。某兴趣小组利用恒温水浴锅对新鲜牛奶进行消毒然后检测消毒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1)图中步骤①对牛奶的消毒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一般采用____________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灭菌。
(2)步骤②将牛奶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便于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__________。步骤③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
(3)兴趣小组通过步骤①~③接种了3个平板并将其和1个未接种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培养48 h,然后统计出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57、53、55和9。根据这样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兴趣小组消毒后的牛奶细菌超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检测牛奶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填物质),观察是否出现黑色(或蓝黑色)的菌落。
18.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营养级。草食动物“看到绿色的草”便去捕食,传给它的是______(填信息的种类)。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2)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生态系统普遍存在______,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