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滕王阁序并诗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滕王阁序并诗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6 21: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滕王阁序并诗
——失意者的悲歌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骖 (cān)  潦水(lǎo)  舸舰(ɡě)
B.瓯越(ōu) 棨戟(qǐ) 襜帷(chān)
C.绣闼(tà) 爽籁(lǎn) 睇眄(dì)
D.叨陪(tāo) 捧袂(mèi) 梓泽(z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四美具,二难并
D.襟三江而带五湖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都督阎公之雅望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B.童子何知
C.宇文新州之懿范
D.极娱游于暇日
二、文本阅读
阅读《滕王阁序并诗》全文,回答6~11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控蛮荆而引瓯越      引:连接,接引
B.列冈峦之体势 列:排列
C.是所望于群公 望:希望,指望
D.闲云潭影日悠悠 悠悠:悠然的样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对偶式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9.对文中引用的下列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10. 谈谈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答: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
11.序末的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首诗和序有什么关系?
答:
三、一法一练——鉴赏文本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技巧有: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的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本文第二段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3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①至桐庐②,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③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 ①富阳: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以县城位于富春江之北而得名。富春江沿岸为著名风景区。②桐庐: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富春江沿岸。③经纶:筹划管理。
12.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景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
13.找出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C 2.D 3.D 4.B 5.C 6.B 7.C 8.B 9.B 
10.(1)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各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于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表示自己的壮志白首不移,困而弥坚。这样,他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他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乐观精神。而他以跌宕之笔抒写的这种内心矛盾和痛苦,正展示了才智之士处困顿、受压抑的精神面貌。所以,他的这种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千百年来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11.①表达了作者对盛衰无常的感叹。②用了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这一主旨。首句写滕王阁的形势,关涉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第一句写空间,其情兴致勃勃;第二句写时间,繁盛已过。前两句已将主题包揽无余。三、四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写景。阁既无人欣赏,阁内画栋珠帘只有与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为伴,这不但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也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颈联首句中的“闲云”、“潭影”分别与上文的“南浦云”和“江”衔接,分别在天上和地上,一俯一仰,还是写空间。而“日悠悠”则把空间转入时间,引出物换星移、帝子何在的感慨。最后一句借槛外长江永恒地东流无尽形象地写出了帝子死去、繁华已逝的主旨。③它概括了序的内容(或者说写序的目的)。原文第5段,王勃邀在座的写诗,是有他的目的的,那就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12.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先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着承“异水”二字,抓住“清”“急”的特点,具体生动描绘;最后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高峻、幽静。
13.听觉方面的,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视觉方面的,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