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义的格式为:种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属概念)。
首先确定“属概念”。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比德论”和“移情论”都属于审美学说,由此可以确定“属概念”,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即“审美学说”。
然后筛选“移情论”的本质特征,主要在材料二第一段。
由“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可知,“移情论”的载
一、【答案】1. A 2. C 3. D
体大多是“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
4. 移情论是一种借助大多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和它发生同情与共鸣(通过表现作者自身的任意一
由“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
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传达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诠释
感、意志和活动”“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可知,
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审美学说。 (5 分,句式 2 分,内容 3 分)
在借助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时,人和这些载体发生同情和共鸣;
5.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作者用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比附自己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节操。
由“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可知,人与这些物体发
或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中,作者借“孤松”比附了自己傲然挺立、抗争世俗的品格。
生共鸣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或志向。
(5 分,找到句子 2分,分析 3 分)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解析】
【5 题详解】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需要把握“比德说”的概念,然后到这首诗中找到使用这一手法的诗句,并进行
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
分析。
形成于春秋时代”。故选 A。
如“比德说”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 题详解】
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诗句中写到“松菊”,而松菊的内涵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和象征意义是表现能够傲风霜的骨气和隐士品格的清香,暗指精神气节,自喻清高之意。如“景翳
A.“……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错误,不局限于自然客体,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意思是“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B.“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无中生有,材料只是说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
诗句中写到“孤松”,这是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些都能看出诗人的道德情操。
或者志向寄予他物,并没有说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
【答案】6. D 7. B
D.“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移情论……‘人格美’”错误,选项说反了,应该是比
8. 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 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
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移情论揭示了自己“内心真”。故选 C。
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做铺垫。(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 题详解】
9.①以孩子的视角写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
首先把握“比德”的内涵,材料一说“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
显文章的主题。③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
的道德情操”。
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6 分)
然后分析四个选项。
【解析】
A.这两句是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6 题详解】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符合比德说。 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
B.这两句是说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
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
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符合比德说。
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也提到了齐楚摇扇
C. 这两句是说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以“江离”“辟芷”“秋兰”来表
的情节,但此处的情节只为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
现诗人的高雅、高贵、卓尔不群、美好的外形与内质。符合比德说。
状态。
D. 这两句是说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 B.“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
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
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可知,
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这是抒发情感,不是
请溃兵赴宴喝酒的同时,三姥爷是让堂舅给土匪大老李带话,让他帮忙夺枪;再结合“爹,上菜的
比附象征道德情操。故选 D。
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
【4 题详解】
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几处可知,他们的先礼后兵是先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不成,才夺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1
枪的。 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不但
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由原文“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 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可知,三姥爷是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再由后文“当 二、【答案】10. B 11. D 12. B
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 13. (1)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被打败),李白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4
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 分)
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经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 (2)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 (4
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故选 D。 分)
【7 题详解】 14. ①《李白诗集》应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②《新唐书》对于李白生平经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的考证应更加严谨。 ③《新唐书》可以增加对李白的评价。(3 分)
B.“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 【解析】
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 【10 题详解】
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一处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 句意: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
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句子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给 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
“神化”了。故选 B。 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
【8 题详解】 录。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 “虽……然……”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在“然”前要断开,排除 AC;
由文章“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 “逸才”作“有”的宾语,句意完整;且“志气宏放”是主谓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D。
先礼而后兵么!’”可以看出,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 故选 B。
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 【11 题详解】
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面向士兵们敬酒,“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孙排长斟酒 D.“‘六经’指……《孝经》……”错误。“《孝经》”应改为“《乐》”,“六经”应是指《诗》
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 《书》《礼》《乐》《易经》《春秋》。
三姥爷出客厅干嘛?从下文堂舅带出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去替三姥爷和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向问 故选 D。
题了,显然在为这一情节安排做铺垫的。 【12 题详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B.“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错误。从文中第二
“我”在文中是一个四岁孩童,属于儿童视角,儿童是纯真的代表,不撒谎,使表现内容更真实。 段“天宝十四载……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
同时,“我”在文章中又是部分事情的见证者。“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望见他走出 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可知,应
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以“我”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 是皇帝不同意李白做官,但同意赦免了他,李白被流放夜郎是后来的事。
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 故选 B。
再者,孩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之间是有所差别的。孩童更关注的是肉眼所见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 【13 题详解】
的东西。例如“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芭蕉扇”,在四岁孩子的眼中,或许夺枪的记忆已经久远到难以记起,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回忆了, (1)“璘军败(于)丹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璘军(于)丹阳败”;“奔亡”,逃亡;
但是齐楚摇扇子的画面却始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而齐楚在文中每次摇扇子,都是推动故事 “坐”,因……而受到惩罚;“系……狱”,关押在……监狱。
情节发展的。但作为孩子的“我”,更关注的仍是齐楚的扇子,而成人视角里,大人们更关注的是 (2)“矜悯”,怜恤;“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夺枪这件事。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儿童的天真, 【14 题详解】
突显文章的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最后,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或者是担心夺枪过程中会造成伤亡,是需要提前被保护起来的。 从“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可知,
所以“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 《李白诗集》应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伴告诉我的 从“《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将高潮内容用转述 可知,《新唐书》对于李白生平经历的考证应更加严谨;
2
从“《旧史》称白……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可知,《新唐书》可以增加 【16 题详解】
对李白的评价。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参考译文: “自伤自解”,要答全作者因伤痛而自我开解的内容;“如何自解”则要指明作者多种情感宣泄的
《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 手段(方法)。
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
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 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可见,欣赏
予以编排。 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常倚杖与孤石相望,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可见,倚杖看石,
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女儿嫁 倾壶就沙,借酒解愁;
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
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于是就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 可见,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
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如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
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 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可见,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
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 家”自我宽慰。
李璘掌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 17.(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2)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李白就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 空好音
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 三、【答案】18.①如痴如醉 ②身临其境 ③不可或缺
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李白 19. 院方首次开通了高清实时直播,天南海北的用户同时欣赏演出,创下了 5000万次的播放量纪录。
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于是他渡过洞 20.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拆掉……围墙”比喻打破在剧院演出的形式,给观众提供
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过了很长时 在线看话剧的机会。(1分)“(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比喻让艺术作品能更普惠广大群众的途径。
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李白就 (1分)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1 分)
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 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 【解析】
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18 题详解】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该句是形容人看话剧直播时的陶醉状态,所以可用成语“如痴如醉”,解
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 释为: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
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 第二空,根据“在线观看尚不能完全达到……”可知,该成语强调的是观众现场体验的感觉,所以
牢,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 可用成语“身临其境”,解释为: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 第三空,根据上文内容可知,语境中强调的是好的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可用成语“不可或缺”,解
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 释为:不可缺少,引申为非常重要。
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 【19 题详解】
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15. C 16. (1)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2)倚杖看石,倾壶就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沙,借酒解愁;(3)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4) (1)“开通了首次”语序不当,“首次”强调的是“开通”,应改为“首次开通了”;
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6 分,答出其中 3点即可) (2)“超过 5000 万次左右”不合逻辑,应删除“超过”和“左右”。
【解析】 【20 题详解】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拆掉剧院的围墙”是一个借喻句,出现了喻体“围墙”,而本体指的是“演出的形式”,“拆
C.“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解读错误。诗人“醒复醉”反映了他饱经忧 掉……围墙”就是打破剧院演出的形式,这种表达使原本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
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情感,并不是 “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也是比喻句,本体是“在线演出”,喻体是“数字化的翅膀”,
愤激无奈。在其悲叹世事多艰,人生有限时,借酒消愁,希望能及时行乐而自我宽慰。 “(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形象生动地指出在线演出形式对文艺作品走向大众的作用。
故选 C。 两个比喻句都是形象描绘艺术发展形式的,不管是在线演出还是在线看话剧都是艺术发展的有益尝
3
试。 5.运气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是这不影响你本来要坚守的心。(适用话题:初心坚持机遇运
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现代汉语词语意思的能力。画线句中的“们”,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 气)
A.“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6.一个真正有魅力的灵魂,从来和帅气无关。(适用话题:审美魅力价值知识)
B.“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7.无论在什么时候,充实自我,永不止学,才是人生正道。再多财富都有消亡的危机,但头脑里
C.“们”,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 的内涵,骨子里的底蕴,永远不会背叛你。
D.“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8.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适用话题:
22.①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②与“早晨型”的人相比;③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 奋斗成功人生坚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9.人类的终极浪漫就是宇宙星辰。我们,就是宇宙星辰的孩子。(适用话题:浪漫情怀人类梦想文
①根据前文的“相反”一词可知,此句内容是针对前边的“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 化元素)
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内容而言的,所以可填: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 10.知识就是力量,看完老师们的直播,我知道我为什么在工厂里打螺丝了。(适用话题:知识坚持
②依据后文“‘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可知,此句是属于转换话题的句子,是 价值)
由前文的“‘猫头鹰’们饮食习惯”转到“‘百灵鸟’们健康”,即“‘早晨型’的人”,所以可
填:与“早晨型”的人相比。 04范文
③依据后文“‘猫头鹰’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可知,此句的关键词是“生活习惯”, 胸中有丘壑,才能振山河
所以可填: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一词必须放句末) 就在去年 11 月,俞敏洪捐出 8 万套桌椅,被称为“坚守体面和底线的人〞,才刚过去半年,
新东方直播带货又火出圈,不知打脸了多少装疯卖傻的网红们。我钦佩俞敏洪的坚持与情怀,也歆
四、写作 羡新东方人的幽默与多才,但要探究新东方直播成功的奥义,我更愿意把它归纳为:胸中有丘壑,
01适用话题: 才能振山河。
2.文化价值教育初心 曾几何时,短视频时代的网红火的乖张、任性,郭老师吃桃视频,成为鬼畜热门素材,铁山靠
3.网络清流社会认同 的游离于正常生活的土归土,他们快速地乘风而起,顺风而落。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尚不
4.梦想希望永不言弃 得而知,但郭老师的一句话,也许透漏出直播被封的秘密。“我为什么现在靠龇牙咧嘴地出丑赚钱,
5.转型改变厚积薄发 不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吗?”没有文化的直播,只能是县花一现的热闹,不含知识的带货,只能是
流星转瞬即逝的坠落。直播的尽头是文化和传播,带货的更高境界是谈理想、抱负,改变命运。
02精彩标题: 新东方直播带货火出圈,正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扎实的知识功底,不俗的才华谈吐,才
1.带货的尽头是知识和传播 吸引了大量“吃瓜”群众,就只是卖个桃而已,却有不少网友表示,“这绝对是全抖音最有文化的
2.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桃”“我就买个桃,还能蹭节英语课,东方甄选真是直播圈的一股清流”。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
3.时代青睐有文化的人 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张同学”的短视频满屏质朴、土味的农村日常,
4.用做教育的理念做直播 却让人从乡村品出自然风,烟火气。
5.文化是直播的灵魂 新东方直播带货,也正是利用了教育机构的长项,让“亲,快点链接”的销售平台开出了绚丽
6.扎文化之根,御时代风雨 的知识之花。
7.梦想一鸣惊人,不如厚积薄发 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让你跑得很快,但却能让你在风暴来临的时候,稳稳地扎根下来。
8从冰封的土地开出坚持之花 “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学数学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
9.扎根下去,再等风来 岸;当诗和远方丰盈着心灵,才让眼前的苟且变得有了色彩。”言语间满载春夏秋冬的储备,举手
10.胸中有丘壑,才能振山河 投足间有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娓娓道来里有严谨的逻辑。最贵的从来不是商品,是文化。当头脑
里的内涵,骨子里的底蕴灌注在物质上时,无论是一个桃子,还是一本书,都让每一次下单变成一
03金句集锦: 次心灵的愉悦之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不经沉淀就秀口一吐,成就今天的“东方
1.一定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成千上万支花朵。 甄选”。
2.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让你跑得很快,但却能让你在风暴来临的时候,稳稳地扎根下来。(适 胸中有丘壑,才能振山河。俞敏洪的坚持与情怀孕育了“东方甄选”,新东方人的知识积淀和
用话题:知识困境厚积薄发) 文化风骨成就了今天的“东方甄选”。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想在青春的舞台立马振山河,莫忘了
3.痛苦源于对现状的不满,痛苦了才有欲望去改变一切,痛苦就是力量。(适用话题:困境奋斗坚 用知识和文化刻画胸中的丘壑。
持安逸)
4.我不是让你当一个不靠谱的浪子,而是让你在俗世中也不要忘记眼中的星光。(适用话题:梦想
追求放纵拼搏)
4聊城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
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 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
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
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 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
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 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
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
芳草香木。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 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 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
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
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述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
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 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
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 《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
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
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
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 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
比德说所强调的是“德”,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
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
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德”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 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
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 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
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
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那么 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真”,而在赏鉴“人格美”或是揭示“内心真”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观照或是事物的显现,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 神与情感,这传达的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也是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诠释。
——选编自顾嘉睿《论比德说与移情论》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已将“仁政”“礼教”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
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1 页 一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2 页
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虽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比德说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论情感依附的客观载体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
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
比德说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与某种“德”相似的特征,而移情论已经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
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美”。
下列选项不涉及比德的是( )(3分)
A.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请结合材料二给“移情论”下一个定义。(5分)
请运用 “比德论”,从以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选一例具体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5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 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 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夺枪
张一弓
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
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
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 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
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溃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 落草了。
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 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 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
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士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
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 向麻排长赔着笑脸。
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
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 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
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士兵们轰然
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 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 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 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 养我包了。”
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 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
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士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 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
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 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
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
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
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
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
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
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
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
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忪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 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
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 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3 页 一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4 页
窗台上。
“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 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 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 战场上。”
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 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
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
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
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被载入了杞地史册。
(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
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
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
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
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
在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时,三姥爷为什么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
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
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视角的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①字次道之所 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困师之家也, 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
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 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
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 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 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 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 放
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
/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入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势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5 页 一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6 页
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
“序”,文体名。同《归去来兮辞(并序))《兰亭集序》中“序”。“后序”犹“跋”,是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项脊轩志》中“志”,《陈情表》中“表”均表体裁。
天宝、乾元、宝应,同“永和九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 “壬戌之秋”“乙巳岁” 是干支纪法。
《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招,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宋敏求在旧有基础上搜集了更多的李白的诗词,“广”字准确地指出了宋敏求的功劳。
天宝年间,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和一般诗集序言的“重评价”不同,这篇序言重在对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尤其是对李白被流放以事的考证十分详细,这体现了曾巩治学的严谨细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作者认为有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请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蜀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2日晚,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开通了首次高清实时直播,天南海北的用户同时欣赏演出,创下了超过5000万次左右的播放量纪录。
继在线音乐会、在线演唱会之后,人艺话剧直播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在线”的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 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线看话剧直播,是一种什么体验?直播间里,有人因演员精湛的表演而看得 ① ,也有人从技术
的角度对音效机位等提出更高要求。话剧,尤其强调现场体验,客观地说,以现有技术条件,在线观看尚不
能完全达到 ② 的效果。但因为“在线”,那些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看到了“话剧舞台是什么样子”,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7 页 一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8 页
而有些观众则通过直播重温了美好回忆。通过“在线”的形式,人们获得了“在场”的可能。
从“在场”到“在线”,既是数字技术进步为当下文化生活创造的可能,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可以着力发
展的方向。近些年,在线演出已经越来越常见。“拆掉剧院的围墙”“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无论是艺术普及的愿望还是产业发展的需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当然,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在不缺信 息的数字世界,好的内容仍 ③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被
通俗地称为“百灵鸟”。相反, ① ,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此类人被称为“猫头鹰”。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 ② ,“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 晚,更容易发胖。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组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还是“夜晚型”生物钟是受人类基因限制的,也就是说,
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自己是“百灵鸟”或“猫头鹰”。然而,相关代谢风险的高低却 ③ ——“猫头鹰” 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个丫头,
我只拿你当嫂子待。”(曹雪芹《红楼梦》)
B.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
扮。(铁凝《哦,香雪》)
C.他们就是艾奇逊所说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艾奇逊们.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
基础。(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D.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李斌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商发布消息,近期,新东方在线旗下官方直播间“东方甄选”在抖音平台带货榜排名第6位。就在本
周初,“东方甄选”的排名还远在200多名。可以说,这是双减后,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以来的一次飞跃式成长。昔日的教培界领头羊,如今招募精兵强将辗转直播,这样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别的直播间是:“OMG,
买它,买它,买它”,新东方的直播间是:“同学们,学吧,学吧,学吧”。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 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的时候,地球的北极圈正
五彩斑斓,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当你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那些你以为看不到的
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比起那些扯着嗓子吆喝的土味带货,新东方的直播带货让人眼 前一亮。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9 页 一 高二语文试题(共10 页)第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