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示 儿
古诗三首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陆游出生两年后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86岁临终之时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我们淮河就此成了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写作背景:
示儿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诗题: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所写,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解诗题
示儿:是指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
“示”,给……看的意思。
解 释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同:指全中国统一。同,统一。九州,中国的代称。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乃,你的,你们的。翁,父亲。
翻 译
《示儿》年代:南宋。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急促) (舒缓) (急促)
但悲∕不见∕九州∕同。
(舒缓) (急促) (舒缓)
王师∕北定∕中原∕日,
(舒缓) (急促) (舒缓)
家祭∕无忘∕告乃∕翁。
(急促) (急促) (急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超越个人生死
悲
民族之情
国家之爱
超越个人情感
超越家庭悲欢
说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不可知
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告乃翁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悲 盼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悲之切
示儿
忧国爱国
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