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高中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高中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9:01:05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秦风·无衣
*
*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
*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
《风》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宫廷乐曲歌词。《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105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40篇)
*
*
背景: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国都,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
*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
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
*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诗歌
*
*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
*
第二章,统一行动。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
*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
*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
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
*
影响——《左传》中记载:
申包胥如秦乞师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军。
*
*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
*
重章叠句
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深化主题。
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
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
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
传唱。
*
*
铺排反复的写法:
㈠可以是段中铺排(排比)
诚信如丝丝春雨,可以催开真情的花苞;诚信如结实的绳索,可以助人登上成功的顶峰;诚信如涓涓浪花,可以托起事业成功的巨轮。
*
*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你只有一颗心啊,却容纳着这么多的爱国情思。你爱
着你的楚国,你爱着你的人民。你希望君王圣明,你希望
国家昌盛……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什么呢?是求索那国家振兴的命脉?是求索那污
泥之下清正不屈的品质?……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终究无法释怀,你没有去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你没有贪恋云卷云舒,鸟语花香。……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谁说你生命短暂,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默默吟诵;谁
说你生命短暂,一位位文杰烈士继承着你泣血的精神……
㈡可以是并列的段落铺排(反复)
*
*
1、下列有关《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三百零五首。
B.《诗经》中的《雅》多是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对《诗经》进行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A,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
随堂小练习
*
*
2.选出下列各项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同袍:同穿一件外衣。 同泽:大家一起洗澡。
B.兴师:出兵。 同仇:有共同的敌人。
C.偕作: 大家一块儿行动。 修:整顿。
D.甲兵:盔甲武器。 偕行:一同前往。
A(“同泽”是“穿相同的内衣”之意)
3、选出对《无衣》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战土间的友爱合作精神。
B.这首诗表现了战士勇于从军征战的豪情。
C.这首诗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
D.这首诗用士兵间相互交谈的口吻写成。
C(并没表现征战中的艰难和困苦)
*
*
4、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突出主题,音韵协调
5、根据诗歌的这一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推断第二章节中的“泽”应与“________”和“________”同义;第三章节中的“偕”应与“________”同义。
袍;裳;同
*
*
6、战士们为什么可以“同袍”“同泽”“同裳”,积极修整好武器装备,迅速投入战斗,其原因是什么?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________;也可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作答:_______。
同仇, 同仇敌忾
7、秦国地处西陲,常与西戎交战。但诗中为何打出周王命令的旗号?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王想制服西戎,所以下令秦国出兵。
B.西戎不但是秦国的敌人,而且也是整个周王朝的敌人。
C.秦国人民要抵御外敌须借周王命令才有号召力。
D.周王为了保护诸侯国,所以下令出动军队。
B
*
*
*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于是)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
《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文风明快,语言通俗,直接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揭露了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本质,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奴隶主们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愤恨,都表现了奴隶们对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语言自由活泼,幽默诙谐,讽刺性极强。
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同中有异:《硕鼠》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伐檀》则采用“赋”和“兴”的手法;《硕鼠》是四言诗,排列整齐,感情强烈、直露,《伐檀》句式长短不齐,用“兮”字舒缓语气,感情含蓄,语带讽刺。在内容上,这两首诗都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情况,反映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不同的是“伐檀”则有更多的伐木场景的描写,勾画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