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晨读识记板块
第
11
课
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别离
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幸福像花儿一样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快乐。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获得幸福说起来不容易,其实也很简单,懂得珍惜就是捷径。
笑是一种幸福,然而哭也是一种幸福。你知道伤心,才会感受到快乐。痛快地哭,痛快地笑,能酣畅淋漓地表达感情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其实幸福就这么简单,在于你的发现与珍惜。[读美文·滋养心灵] 幸福,常常只是一杯白水。总听见有人抱怨:“我是多么不幸,我从来没有幸福过。”仔细想想,是这些人从没得到幸福,还是没有仔细品味幸福这杯白水,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呢?
当你身处困境时,你是否珍惜过自己拥有健全的身体的幸福;当你没有健全的身体时,你是否珍惜自己还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灵的幸福;甚至当健康的心灵都不再拥有时,你是否又珍惜自己曾经在世界上生活过,把美好的回忆留给他人的幸福呢?如果是,那你是幸福的,因为你懂得珍惜。 一个人,如果可以对着世界大喊:“我很幸福!”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懂得珍惜的人。他懂得珍惜自己健全的体魄,懂得珍惜健康的心灵,懂得珍惜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的轨迹。
一个人,如果在别人谈及自己的生活有多么不幸时,他能微笑着说“我生活在幸福当中”,那么他一定也是个懂得珍惜的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了那杯平淡无奇的白水中。你珍惜过幸福吗?你珍惜过你面前的这杯白水吗? 幸福,真的只是一杯白水,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杯白水,因为水在不经意间挥发了,就真的回不来了。珍惜幸福,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去珍惜,你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你面对一些抱怨自己如何不幸的人时,要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确实不幸,但你们的不幸就在于你们不懂得珍惜。珍惜幸福,你才会发觉自己有多么幸福。”
珍惜,幸福![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báshèxiàozōnɡxiànɡyúnwùchǔchùjǐnjìn副幅辐延筵涎跋拔竟竞耘芸芸纭漫蔓谩三、词语辨析
1.担负 担任担任担负2.踪迹 踪影踪影踪迹[本课考点提炼] 一、相关知识
1.副歌
“副”,辅助的、居第二位的意思,区别于“正”或“主”。“副歌”,相当于音乐中的副主题,它和正主题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是一致的,只是用字、用词和切入的角度等存在着差异。 2.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
主题。 二、背景链接
1.《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诵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纪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2.《箭与歌》
朗费罗的诗歌朴实、真诚,充满朝气和力量,有箭一般向前猛冲的锐气,表现出当时美国人民奋力开拓、奋力进取的时代精神,唱出了一个开发新世界的新的民族的心声。他为诗提出了三个要求:娱悦、鼓舞和教导。朗费罗正是按照他自己的这种诗歌理想来进行创作的《箭与歌》,通过箭与歌的比喻,表明了他对诗歌的审美态度:诗歌应该像箭一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它的目的是要打动朋友们的心,成为朋友们心中的歌。 3.《别离》
《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三、主旨领悟
1.《旧日的时光》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在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了友情的永恒。
2.《箭与歌》
《箭与歌》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诗人描写了射箭、唱歌两件小事,在内涵上侧重说明友情就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友情彼此默契的特征,作者以“箭、歌”设喻,告诉人们:凡事都有结果,任何行为,无论善恶,都会留下痕迹。 3.《别离》
诗人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四、行文脉络
1.《旧日的时光》2.《箭与歌》3.《别离》2.第一节后的“副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副歌恰好与第一节形成委婉的问答关系,有力地表达了作者不忘老朋友,不忘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感。怎样分析诗歌的意象
解读: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依托,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只有通过解读意象,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指津:怎样体味“象”中之“意”?1.抓住特征。
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往往寓含诗人特定的情感,了解意象的这一规律性,可以更快捷地披文入情。如:代表离别的杨柳,代表事物日渐衰败的黄昏夕阳等。此外,菊、月、松、竹、长亭、残月、明月、孤舟等特征较明显的意象一般都与某种相关的情感有联系。当然也要注意意象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把握整体。
意象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具体诗篇中,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把握整体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颇。
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6题。4.最后一节诗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最后一节诗歌写我们紧紧握手,共同干杯,发展友谊,不忘过去的美好时光,突出了真诚的友谊,让人为之陶醉,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
1.《旧日的时光》是罗伯特·彭斯的著名诗篇,自问世
以来,一直传诵到现在。请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明确: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2.《箭与歌》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明确:诗歌选取“我”作为描写的视角,表现了“我”的志趣和爱好,而对于把歌一直藏在心间的朋友,则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我”和朋友两个形象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留有余地,耐人寻味。3.《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入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
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具体阐释你对最后两节诗的感悟。
明确:冯至十四行诗,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永恒、对自然、对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合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写法归纳
1.重章复唱同,回环往复
《旧日的时光》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后的“副歌”,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 2.严谨的结构,新颖的形式
诗人冯至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
“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生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 3.语言形象,构思巧妙
《箭与歌》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这首诗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空中”,都“不知在何处”,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第三节再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写法精讲写作中如何使语言生动形象
有的文章语言生硬模糊,没有任何美感,让人读后心生厌倦。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这里描写刽子手的动作一共用了8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人能比的地步。
2.利用多种感觉,多角度进行描写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听觉描写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如果五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并用,便会取得更为逼真的艺术效果。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中是这样来描写大海“酣睡”时的情景的: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一幅“海睡图”的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逼真地突现了大海的特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也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用“分解法”,也可以使语言生动起来
所谓“分解法”,是指在描写场面、写景状物、叙述动作时,分解为若干个细小部分来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这样的描写,能使描写对象具体逼真,富有层次。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句子:
①罗纳尔多带着球,飞速冲进球门,猛地一脚,把球踢入网底。 ②罗纳尔多在中场用胸部熟练地接住同伴传来的球,习惯地用大腿轻轻一颠,将球巧妙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接着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一连晃过四名后卫的阻击。最后避开已经扑到跟前的守门员,几乎连人带球一齐撞进
网内。
①句写得非常笼统,而②句则把进球的全过程进行了分解:接到球、用腿颠、跳过对方、进球,然后分别进行描写,这样就使得内容更加具体生动,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针对练笔
下面这个句子不够形象,请你展开想像,对它进行扩写,使语言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我生来就胆小,因为我是鼠年生的。答:
参考示例:我生来就胆小怕事,什么都怕。盛夏怕震耳欲聋的雷声,严冬怕凛冽刺骨的寒风;白天怕咬人的野狗,黑夜怕吸血的妖魔;在家里我怕见生人,上学后我怕碰见老师。唉,谁叫我是鼠年出生的呢!真是胆小如鼠!?素材发现 运用范例
友情,一个闪耀着情感光环的名词,一个细心品味心头就会有温馨之气升起,就会有金色阳光透到眉眼来的符号;友情,是山间清澈见底的小溪,是林中长青的树,是美妙音符撞击出来的不朽乐章。
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曹雪芹的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无不让人感到友情之可贵。 《礼记》载:“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如一缕明丽的春风,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谊境界,让世人称颂不已;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情谊诗篇;鲁迅与瞿秋白、马克思与恩格斯更是古今中外的真正友谊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