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设计】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课件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7 05: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哲思短章
幸福的真谛
下班回家的路上,路过一家超市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正托着一台收音机,专心地听着。那是一段去年春节晚会里演出过的小品,每隔几秒钟,小男孩就哈哈地笑一次,满脸灿烂。
再细一看,我心里却是一惊,小男孩的双眼没有任何神采——原来是个盲童。我感叹老天的不公,即便想想那种没有色彩的日子,也会令人压抑。可是,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一脸的阳光,他的笑声感染了我,把我心中的阴霾驱逐了出去。对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来说,声音是天籁,是一扇窗户,是一种自由。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是一个大大的幸福。
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竟然会换来这么多的欢声笑语。许多人常常渴望着所谓的“幸福”,一栋房子,一部车子,一叠票子……却忽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少了欢声,多了烦恼。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无论多么渺小的事情,总会孕育着快乐,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和知足常乐的心。 修身名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赏读: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赏读:此句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对联。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赏读: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 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赏读: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罗伯特·彭斯(1759—1796),苏格兰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可以歌唱。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诗人生活在破败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
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 朗费罗(1807—1882),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长达十八年,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
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彭斯的诗歌作品多使用苏格兰方言,并多为抒情短诗,如歌颂爱情的名篇《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和抒发爱国热情的《苏格兰人》等。他还创作了不少讽刺诗(如《威利长老的祈祷》),诗札(如《致拉布雷克书》)和叙事诗(如《两只狗》和《快活的乞丐》)。除诗歌创作外,彭斯还收集整理大量的苏格兰民间歌谣。
朗费罗,主要诗作包括3首长篇叙事诗:《伊凡吉林》(1847)、《海华沙之歌》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
冯至,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2.写作背景
(1)《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2)《箭与歌》,朗费罗向美国介绍欧洲文化,他关心印第安人的命运,主张坚决废除奴隶制。他的诗歌音韵优美,雅俗共赏,积极向上,顺应了美国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在欧美流传极广。
诗人用题目所说的两个意象,写出了我们在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感觉:友情的可贵。
(3)《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 3.文体常识
(1)副歌
“副”,辅助的、居第二位的意思,区别于“正”或“主”。“副歌”,相当于音乐中的副主题,它和正主题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是一致的,只是用字、用词和切入的角度等存在着差异。
(2)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别离》运用十四行诗“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来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诗性体验。4.审美视窗
青 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预习作业
1.识记字音zhāishèzōngyúnxiàowù遗遣竟竞耘芸芸纭漫蔓谩3.近义辨析
(1)踪迹·踪影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侧重于人或动物留下的脚印或行迹。常与“寻找、发现”搭配。踪影:踪迹和形影。可以指实在的印记,也可以指不实在的行踪,多用于被寻找的对象,且多用于否定句式。常与“失去、消逝”等搭配。除用于人或动物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事物,包括抽象事物,“踪迹”只能用于人或动物。
例句1:我掉首东顾,只见云雾弥漫,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________。
例句2: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________;她实在不愿意见他。踪影   踪迹(2)步履维艰·进退维谷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例句1: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________的境地,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例句2:如今,“医检互认”制度似乎依然是________,叫好不叫座。进退维谷 步履维艰 4.词语解释
(1)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耘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晤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 一般作“耕耘”,耕地和锄草,常用于比喻。 见面。 季节变化的次序。 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1)《旧日的时光》
诗人通过回忆旧日里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希望朋友干了这杯酒,惜爱过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箭与歌》
诗人通过“箭”与“歌”这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来赞美友谊,歌颂友谊的力量。
(3)《别离》
意在表明真正的友谊对彼此是一种激励,而不是一种羁绊。别离是为了激励双方走得更好,恰似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羁绊,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其中,而要积极地面对,勇敢地着眼于整个人生,向前走。阅读《旧日的时光》,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节诗人采用两个反问句,有什么效果?
提示 本节诗人用“难道就该”两个反问句激起对往日友情的回忆,这既有对自己的责备,也有对朋友的期待,说明了感情的深厚和不同寻常。 (2)第一节后的副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副歌”恰好与第一节形成委婉的问答关系。有力地表达了作者不忘老朋友、不忘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感。 (3)三、四两节诗作者突出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每节诗的前两句着意突出了“山坡游荡”和“漫步溪上”两个意象,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经历磨难考验的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不能使友情黯然失色。 (4)最后一节诗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 最后一节诗歌写我们紧紧握手,共同干杯,发展友谊,不忘过去的美好时光,突出了友谊的真诚,让人为之陶醉,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考点链接怎样分析诗歌的意象
解读 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依托,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只有通过解读意象,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
指津 怎样体味“象”中之“意”? (1)抓住特征
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往往寓含诗人特定的情感,了解意象的这一规律性,可以更快捷地披文入情。如:代表离别的杨柳,代表事物日渐衰败的黄昏夕阳等。此外,菊、月、松、竹、长亭、残月、明月、孤舟等特征较明显的意象一般都与某种相关的情感有联系。当然也要注意意象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握整体
意象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具体诗篇中,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把握整体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颇。
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阅读《箭与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所描写的射出去的箭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2)第三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一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在前两节貌似平淡而不相关联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3)《箭与歌》一诗主要运用了“箭”与“歌”两个意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 两个意象在作用上是不一样的。①“歌”与主题的关系比“箭”密切,因此“歌”是中心意象,直接阐发诗的主题;“箭”是辅助意象,它为“歌”服务,起了引出“歌”的作用。②它们构成比喻关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影。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阅读《别离》,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别离》中诗人是如何抒写朋友离别的?请结合每一节加以赏析。
提示  (2)“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提示 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想象奇特,但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1.文本审美
《旧日的时光》
(1)情感真挚
诗歌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诗题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也许,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朋友,难忘友情。 (2)重章复唱,回环往复
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后的“副歌”,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
(3)语言朴实清新,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箭与歌》
运用比兴手法,用“箭”引出了“歌”;其次是把“箭”与“歌”进行了比较。先是同向比较:“箭”与“歌”落地后都无处可寻;接着是异向比较:“箭”,眼睛跟不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歌”,竟能被人追上;然后是同向比较:一个在“橡树上”,一个在“朋友心中”,二者都被找到。
《别离》
(1)新颖的形式。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吟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离别之情。 (2)严谨的结构。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这首诗从“别离”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 2.写作迁移
【角度一】 创作散文诗
诗人在《旧日的时光》中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共同的欢乐时光。美好的童年转瞬即逝,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天各一方。你的童年时代是怎样的?请你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散文诗。
【示例】 童 年
童年是条鱼,早从河床边溜走,空留蓬勃的杂草,亦如我的头发,更替着季节的发型,发荣,繁茂,枯黄,鬓白。 童年是口井,已从生活中淡出,仅存苔痕的壁砖,俨然我的牙齿,饕餮着杂陈的纤维,切断,咬碎,咀嚼,下咽。
童年是张纸,却从墨迹里泛黄,裸露斑驳的划痕,刺痛我的记忆,摇曳着依稀的细节,搜索,反射,联想,想象。
游走的鱼,早已入海;淡出的井,杂草覆盖;泛黄的纸,落满尘埃。头发理了又长,尤如杂草枯了又荣;牙齿坚硬排列,如同壁砖坚强;记忆却是扯不断的网,一夜间布满亮晶晶的蛛丝,弹性十足。【角度二】 借鉴十四行诗,创作诗歌
诗人冯至借十四行诗的形式,充分表达了离别之情。请你借鉴十四行诗的创作方式,写一首关于“友情”的诗歌。【示例】
友 情
友情的花不会凋零
因为那是刻在心灵之上的花朵
友情的雪不会消融
因为那是雪域之上与天空最近的一片白雪
给你温情,如缕缕暖春的阳光
从云翳里透出,丝丝缕缕,在天边织就层层彩霞
给你关爱,如清晨带露的小花盛开在绿野中,星星点点,在风中飘散着淡淡沉香
给你许默,如高山清澈的流水
穿隙在峭壁中,潺潺叠叠,在曲径中执著细细流淌
我想:这友情二字的真谛
如这层层彩云,不因绚丽,却是厚重
如这淡淡沉香,不因浓烈,却是清雅
如这细细流水,不因庞大,却是悠远【漫漫古典情】老男孩
筷子兄弟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
到底我该如何表达
她会接受我吗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她说出那句话
注定我要浪迹天涯
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一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平凡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
转眼过去多年世间多少离合悲欢
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
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
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这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平凡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还在坚持曾经理想吗
任岁月匆匆流走心中梦想永不疲倦
抬头仰望这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我们的故事他依然还记得
今晚的夜空你是最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