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 别离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为( )
A.踪影(zōnɡ) 风飏(yánɡ) 空隙(kōnɡ) 空中(kōnɡ)
B.橡树(xiànɡ) 跋涉(shè) 宝藏(zànɡ) 捉迷藏(cánɡ)
C.折本(shé) 折断(zhé) 折跟头(zhē) 打折了腿(zhé)
D.强壮(qiánɡ) 落枕(luò) 落下(luò) 丢三落四(là)
【解析】 A项“空隙”的“空”应读kònɡ。C项“打折了腿”的“折”应读shé。D项“落枕”的“落”应读lào。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折断 辽廓 漫骂 鞠躬尽瘁
B.轮替 揣摩 山峦 犹豫不绝
C.采摘 山坡 踪迹 神采飞扬
D.推御 游荡 漫步 首尾俱全
【解析】 A项“辽廓”应为“辽阔”。B项“犹豫不绝”应为“犹豫不决”。D项“推御”应为“推卸”。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了________美丽的延命菊,我们俩在山坡游荡。
②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_____十分可疑。
③教育部最近经过慎重研究,再次________了学生守则。
A.采摘 行迹 制订 B.采摘 形迹 制定
C.采撷 行迹 制定 D.采撷 形迹 制订
【解析】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根据语境应是“形迹”。“制定”是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而“制订”则是创制拟定,根据语境应用“制定”。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B.他虽然是成功人士,但仍不忘创业的艰难,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
C.写文章要有新意,总是炒冷饭就没意思了。
D.广州发现的这一非典病例,未像去年那样在社会上引起恐慌,人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对自家的预防措施充满信心。
【解析】 A项“蹉跎岁月”为动词性词组。B项“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D项不符合语境。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不把他再挂在心上?
B.它那么急、那么快、眼睛怎能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C.阳光、水、空气和笔……等,删掉哪一样是好?思忖片刻,我提笔把“水”划去了。
D.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解析】 B项将顿号改为逗号。C项删去省略号。D项将第一个问号去掉。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使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二十多名外国专家歆享了中国上元节的喜庆与祥和。
B.“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不能不为它骄傲。
C.我们经过顽强的奋战,非典终于被战胜了,在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D.不久前,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入世后的人才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解析】 A项“使”字后面应加“援建”一词。B项“飞船遨游太空”与“自行研制的”不搭配,改为“遨游太空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C项前后主语不一致,改为“终于战胜了非典”。
【答案】 D
7.《旧日的时光》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友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不求华丽的词藻,只求朴实纯洁的文字。②本诗用记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往日时光之美好,不取轰轰烈烈之事,而是选取了两件日常小事,抒情真实。③本文的行文清晰,有合理的抒情结构。
8.《箭与歌》在写法上有何高明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是使用了比兴手法,用“箭”引出了“歌”;其次是把“箭”与“歌”进行了比较。先是同向比较,“箭”与“歌”落地后都无处可寻;接着是异向比较,“箭”,眼睛跟不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歌”,竟能被人的眼力追上;然后又是同向比较,一个 在“橡树上”,一个在朋友心间,二者都被找到。
9.《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入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具体阐释你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冯至十四行诗,受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永恒,对自然,对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合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文学美感杂议
□ 翁寒松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一方面是“世无英雄”,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选自2006年3月4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10.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感情感体验。
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解析】 D.一个时代的作品具有一个时代特定的审美情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美感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如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
【答案】 D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承受不了如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为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解析】 A.施特劳斯逃走主要是忍受不了《蓝色多瑙河》原作的美感被打击乐的演奏破坏殆尽。
【答案】 A
12.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A.社会商品化的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可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反而只会越来越简单化。
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在欣赏文学、音乐乃至绘画等艺术时,只有具备了高品位的欣赏情调和较强的欣赏能力,才能超越感官刺激的低级层面。
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E.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解析】 A项两个分句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转折关系;B项创作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仅靠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还不够,还要有生活积累;E项不能把“文学男女”狭隘地理解为“文学青年”,解决文学美感的问题显然是所有文学工作者的职责。
【答案】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