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作业)
1.汉武帝虽然亲近儒者,但对实际的重要政治任务,却不太想要儒家来担负。这自然因为儒家拘泥迂阔的作风,与他的好大喜功的性格无法配合。在政治上所信任的,乃是言利任法的法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儒家政治地位仍然很低 B.法家已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C.以外儒内法为统治理念 D.儒法合流成为汉武帝的统治理念
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3.汉初,民间商业借贷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等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政府制定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调控,禁止高利贷并规定了贷款利率。政府这些做法旨在( )
A.维护政治统治的稳定 B.规范商品交易行为
C.推动官营商业的发展 D.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4.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其等级低下,严厉惩罚为诸侯王服务的犯罪官吏;后者严格限制士人、宾客与诸侯王的交往,严禁朝廷官吏依附诸侯王。这些举措( )
A.净化了官员执政风气 B.提高了朝廷官员素质
C.保障首战匈奴的胜利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5.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6.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7.汉代《盐铁论·水早》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樱(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
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 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 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8.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掾,副职官员的通称),后来升为泗水卒史。曹参原为沛狱掾。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荷也是泗水主史。刘邦反秦队伍中骨干分子的出身特点折射出( )
A.刘邦的号召力强大 B.秦朝统治秩序的瓦解
C.反秦主力源自楚地 D.郡县制存在制度缺陷
9.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10.西汉初年,全国设立54郡,中央直接管辖15个郡:人口在450万左右,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而诸侯国中“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反映( )
A.西汉仍处于分裂的状态 B.诸侯国完全动摇了中央的统治
C.郡县只隶属于中央政府 D.西汉没有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
11.汉初统治者听任盐铁私营,于是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纷纷治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政府专营专卖,又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汉武帝此举旨在( )
A.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
C.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2.图1、图2所示均为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部分关于当地庄园生活的修复图案,其恢宏的场面和宏大的规模印证了《史记》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这类庄园的兴起( )
A.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得益于政府的重农政策
C.侵蚀了皇权专制的根基 D.挤压了商人的利润空间
13.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14.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此言论( )
A.揭示了汉初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 B.侧面反映了秦朝暴政统治的遗害
C.反映了当时地方管理制度的隐忧 D.鲜明针砭七国之乱对民生的危害
15.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代表作。下表为《黄帝四经》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 ( )
《道原》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万物莫之能令
《经法·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经法·君正》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也
《十大经·观》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
A.黄老学是以儒家为其内核的思想流派 B.黄老学反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
C.黄老学为秦统一和以法治国奠定基础 D.黄老学体现了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17.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文化和民族认同,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钱穆曾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
材料二 汉朝盛时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一种什么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与先秦时期相比,汉朝时期人们的观念有怎样的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这一观念的形成?
参考答案
1.C2.A3.A4.D5.B6.A7.A8.B9.C10.D11.D12.C13.B14.C15.D
16.(1)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若答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和攀比之风助长厚葬和奢靡等,可酌情给分)
(2)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任意回答四层含义即可)
17.(1)观念:夷夏有区别,但区别标准是文化,而不是血统。影响: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2)发展:统一观念深入人心。措施: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设立太学;盐铁官营;儒学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