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汉末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逻辑梳理:本课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220年东汉灭亡。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的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
要点回顾:
(一)汉兴: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极为残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
(1)“郡国并行”: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2)“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被平定。
(二)汉盛:汉武帝大一统【重点】
1.政治大一统
(1)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别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2)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
(3)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大一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3.思想大一统: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疆域及民族大一统: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
补充: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政治大一统消除了诸侯王对抗中央的能力;经济大一统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思想大一统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疆域大一统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开拓疆域,加强中外联系,基本奠定中华疆域;民族大一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汉续: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
(1)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王莽政权:23年,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
2.东汉的统治
(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①措施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②表现: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出现了光武中兴。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②概况:“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汉韵: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1)《史记》:司马迁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汉书》: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医学和科技(1)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核心问题突破】
任务1:汉初国家治理上存在哪些难题?
材料一: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僣上亡限。 ——《汉书》
材料三: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汉书》
难题:内部:诸侯做大,豪强兼并;外部:匈奴为患。
任务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主要目的: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任务3:根据史料,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分析他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摘编自《春秋繁露》
材料三:“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四: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观点:尊崇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君主权力,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原因: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任务4: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材料二: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材料三:豪强地主……经济上,它们不断膨胀的势力是对国家小农经济的严重破坏;政治上,它们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军事上,它们拥有不断壮大的私人武装力量,是对国家统一局面的严重威胁。在黄巾大起义和汉末大乱中,许多豪强大族乘机割据称雄……最终发展为全国性的混战……东汉王朝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寿终正寝。——赵长欣《政治腐败下东汉的灭亡》
关系: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一个个割据势力,瓦解了中央集权国家。
【探究与拓展】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
【对点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材料描述的是( )
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大定之治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后经济得到发展,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这是汉初的“文景之治”,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汉初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A项;汉承秦制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与秦朝的统治思想不一样,排除B项;大定之治指的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排除D项。
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
A.建立刺史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中外朝制度 D.尊崇儒术
D【解析】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统一思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尊崇儒术,故选D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主要是针对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是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主要针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汉武帝时期对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到销售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 )
A.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B.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C.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D.开启了官营手工业先河
A【解析】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需要采矿、冶炼、铸造等环节,一般私人是没法做到的,但是地主庄园经济条件下就有可能实现,所以这三大手工业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是打击了地主庄园经济下的豪强地主势力,故选A项;三大手工业实行官营制度后,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不是农民的收入,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在商周时期就存在,而不是汉武帝时期才有,排除D项。
4.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
“滇王之印”的金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卧羊钮“汉归义羌长”印 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
《汉书·匈奴列传》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
这些体现了( )
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
B【解析】根据出土文物“‘滇王之印’的金印”“卧羊钮‘汉归义羌长’印”和文献记载匈奴单于“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可知,汉朝赐予“滇王”“汉归义羌长”印信以及匈奴单于的玺、绶,体现了汉朝政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主要是在刘姓诸侯王内部,没有涉及少数民族首领,不会产生巩固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封王、“归义”和“赐玺、绶”等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不是文化交融,排除C项;表格中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册封无法反映时间上的前后逻辑联系,体现不出形成了惯例,排除D项。
5.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C【解析】据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即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故选C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不涉及法制建设,排除B项;传播的是儒学,而不是汉赋,排除D项。
6.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
的是( )
A.周穆王 B.张骞 C.王昭君 D.班超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启“凿空”之旅,促进国际合作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故选B项;根据史实周穆王确实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到过西域,但是其所走路线是从蒙古草原向西,跟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且周穆王的西游与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不能同日而语,排除A项;王昭君出塞是汉朝为了与匈奴修好执行的和亲政策,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排除C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是继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的重大事件,排除D项。
7.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
B【解析】据材料“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可知皇帝利用宦官来实现政权的转移,宦官作为内侍受到皇帝的直接控制,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皇帝直接控制宦官,宦官专权即体现皇权专制,“没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说明宦官是皇帝集权的“工具”,实质并非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排除C项;材料中宦官专权属于中央权力的斗争,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
8.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
等。据此可知,《史记》( )
A.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 B.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折射出“华夷共祖”观念 D.承担着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重任
A【解析】据材料“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等”可见作者已经把这些边疆地区当作统一领土的组成部分了,故选A项;“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只能体现一种文化观点,无法为民族交融提供助力,排除B项;“《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等”里面的用词依然体现了华夷之辩,只能说明其被中央管辖,却不能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血脉关系,排除C项;“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客观的记载,而不是以这种手段去完成大一统,排除D项。
9.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
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它”指( )
《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B【解析】《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选B项;《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与“公元2世纪以前”的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且其主要内容是本草药学,而非中医学术理论及临床技能,排除C项;《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论政类书籍,与中国医药学无关,排除D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
材料二:右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
材料三: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答案】(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
实物史料:出土帛画《非衣图》《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等,属于考古挖掘,是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春秋》等,属于历史文献,是文献史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治国理念:从汉初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的“有为”。原因:边患危机的日益严重;汉朝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本人的治国理念。
解析:(1)据材料“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等信息,可知这些都属于考古挖掘,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春秋》”等信息,可知属于历史文献,是文献史料。(2)第一小问治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汉高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推行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有为”的治国理念。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外部、汉武帝本人的因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