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9 21: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梳理教材、整理表格,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通过阅读材料,掌握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建立、统治的基本史实,认识两大帝国统治的各自特点及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学习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政治体系的共性;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难点:阿拉伯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时空定位】
【预习任务】
任务1:阅读教材P22-26,完成下表。
国家 政治制度 经济状况 宗教信仰及思想 国家间关系
阿拉伯帝国 ①中央:哈里发(政教合一) ②地方:行省制 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伊斯兰教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奥斯曼帝国 ①中央: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工商业者和农民 ②地方:行省制 经济繁荣 伊斯兰教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笈多帝国 松散的体制 繁荣 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 (无)
德里苏丹国 中央集权制 (无) 伊斯兰教 (无)
日本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 幕府政治 庄园制、闭关锁国 佛教、儒家思想 ①学习中国的制度;②16世纪末侵略朝鲜,中国援朝,日本战败
朝鲜 中央集权制 土地国有 佛教、儒家思想 16世纪末,受日本侵略,中国派军队援朝作战,日本败
任务2:阅读教材P22-24,完成下图填空;并分析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系的共性?
阿拉伯帝国政治体系 奥斯曼帝国政治体系
共性:①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中央集权;
②地方采用行省制;
③政教合一,等级森严。
任务3:结合教材P23与材料,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 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是在游牧民族传统、伊斯兰教精神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材料三 "求学乃男女穆民之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你们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的遗训
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并统治者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④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千年文明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任务4:根据教材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探究与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8世纪—10世纪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部分成就
领域 翻译家 成就
哲学 侯奈因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
文学 海什雅里 依据《海扎尔·艾弗萨纳》(波斯的一千个故事),吸收埃及、伊拉克、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一些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 马苏第 《编年史》(30卷,流传下来的仅有两节《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
音乐 赛义德·伊本·米斯查哈 翻译了一批拜占庭和波斯歌曲
天文 穆罕默德·伊本·易卜拉欣 《信德欣德》(印度天文学家毛卡的《西德罕塔》)
地理 撒比特·伊本·古赖 《地理学》
数学 法萨利 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 拉齐斯 《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
(1)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领域广;涌现翻译家群体;具有融合性(各区域文化集成,融合东西方文化);创新发展。
(2)意义:保留和传承了东西方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当堂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阿拉伯帝国首都巴达格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A
【详解】
阿拉伯帝国的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驿站许多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说明该旅行指南指导人们进行长途贩运活动,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亚欧新商路的开辟,排除B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
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故选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排除D项。
3.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伊斯兰教顺应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没有体现缓和了复杂的矛盾和成为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排除AD项;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故选C。
4.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后,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文化与族群交融政策 B.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权体制
C.实施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D.严格掌控人们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可知奥斯曼帝国在进行宗教统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宗教习惯,分别任命不同宗教流派的首领,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习惯,体现了对当地文化与族群信仰的尊重和保留,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他的宗教宽容立场,排除D项。
5.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结合所学可知,朝鲜仿效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科举制度,说明其仿效唐制,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朝先进制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可知,材料体现了朝鲜学习唐朝制度,而非制度创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文化的表现,不能说明对外交往问题,排除D项。
6.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故选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根据材料,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参考答案:
(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交流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