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秦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及两者的联系与不同;郡县制与分封制
的比较。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一、逻辑梳理:本课从公元前230年秦开始统一六国讲述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从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末社会矛盾激化两个方面进行表述。涉及高考考点较多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
二、要点回顾:
1.秦统一的条件:政治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条件:各地域经济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因素: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理论条件: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2.秦统一的过程: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南平百越,修灵渠,置郡县;开辟“五尺道”,辖管西南夷。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中央官制 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制度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其他措施: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秦朝的暴政:(1)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实施“焚书坑儒”。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5.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
(1)秦末农民起义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②刑法严苛。
(2)时间及过程:陈胜、吴广首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项羽、刘邦亡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刚愎自用,最
终被刘邦击败。
易错点:区分“封邦建国” 与“封建制度”
封邦建国:(古代史范畴中的古文又称其为“封建”)
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分封诸侯到各地区,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近代引入的概念,常见于近代以后的文章中)
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核心问题突破】
任务一:结合视频(第三课任务一)和教材,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
经济基础: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保障社会的统一与安定,从而保障小农经济。
前朝政治教训:吸取西周分封制下地方割据导致中央权力衰弱的教训。
3、理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统治的理论基础。法家韩非子创造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
4、地理环境: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劳动力无法充分发展工商业,加上秦朝领土面积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任务二:结合所学和教材知识,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完成下表。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产生方式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
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任务三:结合所学,请你简单阐述一下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及二者的区别?
君主专制;
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大权独揽、
专断独裁,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
命令。实行垂直管理。
任务四:结合教材和材料,说明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
材料二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邹纪万《秦汉史》
意义:
①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
④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
【探究与拓展】结合教材第二目“秦朝的暴政”和以下材料,分析和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法家认为,要实行法治,其一,必须制定法度;其二,法应“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其三,法应“顺乎人心”,取信于民。秦统治者则认为:“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出心裁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李康宁《浅论秦朝速亡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二 秦在迁陵设县之后,立即在当地推行秦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以便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实行有效控制。里耶秦简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翔实资料。
——雷依群《秦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秦朝统一后,将秦的法律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在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矛盾更为尖锐。
——陈苏镇《汉帝国如何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请说明秦朝的治理有何问题?有何启示?
不能因时而变——应顺势而为
君主权力过大——君主权力应适度制约
改革操之过急——需兼顾传统习惯,注重利益的分配
缺乏全国性的共同的价值观——加强政治和文化认同
【对点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B【详解】秦始皇不断完善皇帝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旨在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B项正确;皇家特殊的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君权神授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当广泛,虽然地位低于丞相,但丞相有权处理的事务,御史大夫均可以过问;而御史大夫的许多职权,丞相没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监察部门地位上升 B.皇权对相权的防范 C.中央权力相互制约 D.御史深得皇帝信任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对相权有牵制作用,体现了皇权对相权的防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监察部门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御史大夫对相权有牵制作用,未体现“相互制约”,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里耶秦简》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一个小县迁陵县“吏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见五十人”,《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和下邳县,二者吏员总编制均为107人。据此可知秦代( )
A.所创制度被后世沿用 B.中央牢牢掌握地方权力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地方管理运行成本较高
D【详解】材料通过秦始皇时期的一个小县和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吏员编制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秦代吏员的编制人数要远远多于西汉,而且还存在官吏不够用的情况。可见,秦代地方管理运行成本较高,D项正确;“所创制度被后世沿用”与材料内容不符,仅从汉代也设置了县不能得出“被后世沿用”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牢牢掌握地方权力”从材料可知,秦代地方官员缺编严重,所以无法体现“中央牢牢掌握地方权力”,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秦代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特地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权钱”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
A.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B.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C.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D.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
D【详解】根据材料“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可知,使用秦朝统一货币的力度大,D项正确;秦朝短暂而亡,而不是长治久安,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钱出土范围广,排除C项。故选D项。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 )
A.增加财政收入 B.旨在恢复生产 C.削弱割据基础 D.便于文化统一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的人口迁移政策,意在削弱反抗的旧贵族分子、六国人民等势力的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控制,C项正确;秦始皇此举意在削弱割据基础,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6.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 )
①实行郡县制度 ②徭役繁重 ③征战频繁 ④刑罚严苛
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B【详解】根据材料“洞庭郡迁陵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男女刑徒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可知秦朝刑罚严苛,④符合题意;材料与徭役繁重、征战频繁的说法无关,②③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仓律》可知:秦设有三级粮仓,即中央、县和乡,粮仓管理有广会籍制度、核验制度、负偿制度、行政人事制度、宿卫制度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上,不仅开展了防治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也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法律规定。这说明秦朝( )
A.形成较严密的法律体系 B.法律管理比较严苛 C.具备较强农业管理能力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A【详解】根据材料中“粮仓管理有广会籍制度、核验制度、负偿制度、行政人事制度、宿卫制度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上,不仅开展了防治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也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法律规定”可知,秦朝粮仓管理与防治相结合,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管理的严苛,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粮食管理,不能得出“具备较强农业管理能力”,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地方行政制度、监察等,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故选A项。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所以汉高祖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由此可见,项羽之败的主要因素是( )
A.刘邦“约法三章“指挥得当 B.缺乏稳固根据地 C.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D.恢复分封政策失当
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项羽在秦灭亡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各路诸侯,各诸侯实力很强、有很大的独立性,最终项羽不得人心,刘邦率领各路诸侯消灭了项羽,D项正确;其他三项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但不符合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9.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征发繁重。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由此可知( )
A.秦朝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B.秦朝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C.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 D.刘邦发动了大泽乡农民起义
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秦二世在位时期,推行严刑峻法,施行暴政,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秦二世而亡,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没有推翻秦始皇的统治,排除C项;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
(1)原因:缺乏统治经验;忽视意识形态建设;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2)原因: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根据材料“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统治经验;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2)原因:根据材料“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根据材料“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