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7 06: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慎重 枯躁 蔓延 从善如流
B.遗迹 轩昂 游憩 庸人自扰
C.狭隘 昭告 辩证 明查秋毫
D.纳凉 敝害 薄利 巧言令色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 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 没有抵触, 有利。 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地成为我们可贵的环境。
A.而且 不但 而且 如果
B.如果 不但 反而 而且
C.如果 不止 反而 如果
D.而且 不止 而且 而且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盐业纲运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徽商对两淮盐场的控制,在那以后徽商的势力超过晋商,成为商界的执牛耳者。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C.获取财富,要靠智慧和勤奋,不能不择手段,如果整天抱着投机心理,想发大财和一夜暴富,也许会一败涂地。
D.几年前鲜为人知的“阳光权”如今家喻户晓。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物权法》对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作出了明确规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们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群体,在国内不仅扶贫济困,在国际上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也伸出援救之手。
B.我们必须走出那种利用纳米的概念来炒作科技含量极低的产品。
C.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D.如同古代其他礼仪制度一样,帝王称谓比较严格的规定和比较复杂的讲究是从秦汉开始的。
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那么,主张拆除者又问了:在那有利的方面呢?我们计算利用城墙上那些砖,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看法,难道就不该加以考虑吗?
这里反对者方面更有强有力的辩驳了。
他说:城砖固然可能完整地拆下很多,以整个北京城来计算,那数目也的确不小。但北京的城墙,除去内外各有厚约1米的砖皮外,内心全是“灰土”,就是石灰黄土的混凝土。这些三四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据约略估计,约有1 100万吨。假使能把它清除,用由20节18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83年才能运完!请问这一列车在83年之中可以运输多少有用的东西!而且这些坚硬的灰土,既不能用以种植,又不能用作建筑材料,用来筑路,却又不够坚实,不适使用,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废料。不但如此,因为这混凝土的坚硬性质,拆除时没有工具可以挖动它,还必须使用炸药,因此北京的市民还要听若干年每天不断的爆炸声!还不止如此,即使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 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不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
就说绕过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讨论,假设北京城墙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下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的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由主张保存者的立场来回答是:苦心的朋友们,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呀,四面都是广阔的平原,我们又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人力,一两个野战军的人数,来取得这一带之地呢?拆除城墙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是可以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果实的。将来我们有力量建设,砖窑业是必要发展的,用不着这样费事去取得。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这样辩论斗争的结果,双方的意见是不应该不趋向一致的。事实上,凡是参加过这样辩论的,结论便是认为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善于利用,使它成为将来北京市都市计划中的有利的,仍为现代所重用的一座纪念性的古代工程。这样由它的物质的特殊和珍贵,形体的朴实和雄壮,反映到我们感觉上来,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
5.文中主张拆除城墙者的理由是什么?



6.从双方辩论的情况看,你认为哪一方占主动?为什么?



7.为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充分,辩论时常常采用一些方法。选文第三段使用了哪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节选)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的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风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非常富于特色,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蕴,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摘自《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摘自《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8.解释文中第一段画线处“共通的艺术性格”的具体含义。



9.文章最后说维吾尔族的民居与汉族的民居有显著不同,请归纳两者的不同特点。




10.综合全文,请分别具体解释中国园林建筑、公共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特点。
中国园林建筑:
公共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
四、语言运用
11.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
赞成者说:
(不超过30个字)
质疑者说:
(不超过30个字)
答案与解析
1.B(A.躁—燥。C.查—察。D.敝—弊。)
2.A(从各分句间的关系来分析,最后一个空前后应为假设关系,选填“如果”,排除掉B、D;第二个空若填“不止”,讲不通,排除掉C,确定选A。将4个词语都放入句中,验证是否恰当。)
3.B(“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此句表达的是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的意思,应用“可望而不可即”。)
4.D(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在国内”前;B项“走出”缺宾语,后加“的误区”;C项前后不对应。)
5.能拆下很多砖,用于搞其他建设。(从第一段主张拆除者说的“有利的方面”分析。)
6.反对拆除一方占主动。因为本方驳论的理由具体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由上下文分析,可以发现:反对拆除一方占主动。)
7.列数字。使论据具体明确,论证充分,使人信服。(答题区域锁定在选文第三段,多处引用了数字。)
8.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从上文中筛选。)
9.汉族民居率真质直,有地域特色和朴质明智之美;维吾尔族民居造型浑朴含蕴,性格静穆沉思。(民居是性格的体现。)
10.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高度协同,风格上分清新秀雅与华丽浓重两种。公共建筑:体现率真而质直的群体文化心态,具有朴质明智之美。少数民族建筑:藏族建筑自成体系,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维吾尔族建筑造型浑朴含蕴,性格静穆沉思。(从第2、3、4段中筛选归纳。)
11.(示例)赞成者说: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接送可以保障安全,也可以增进亲情。质疑者说:高中生难道连自身安全也不会注意?增进亲情非要靠接送体现吗?(赞成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