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裸露(lòu) 繁衍(yǎn)
联袂(mèi) 同仇敌忾(kài)
B.恪守(kè) 船坞(wū)
发酵(xiào) 垂涎三尺(xián)
C.渲染(xuàn) 栖居(qī)
讣告(fù) 戛然而止(jiá)
D.创伤(chuànɡ) 苦苡(yǐ)
慰藉(jiè) 良莠不齐(y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淤泥 震憾 雕塑 异曲同工
B.漂游 赋予 审慎 一目了然
C.厄运 践踏 树篱 诗情画意
D.掺杂 积淀 渲染 卓有成效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
B.结构的,功能的,逻辑的“美”,使所有的机器似乎有一种“大师”般的设计气质。
C.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与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D.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二、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儿童时代以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野草,便有获得大发现时的激动。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长野草而非庄稼。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自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在与几何路网和机器的对比中,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本设计的理念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5.作者写自己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意在说明什么?
6.作者说“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自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应怎样理解?
7.野草之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巷陌的模糊
刀 弋
①刚拟下这个题目时,自己的心里也觉得有点怪。事关澳门的巷陌无论属长属短,称“围”也好,称“里”也罢,无一不是两旁挤压着濡湿低矮古屋旧宅的幽径,与北方的“胡同”无异。既然如此,当然就会有砖石建筑,有人车往来,这些全都是可触可摸的具象,而并非靠想靠猜的意象。纵使偶然间会被烟笼雾罩,周围影影绰绰,也不至于沦为缥缈浑浊的海市蜃楼。模糊从何而来?
②然而,托腮再想,澳门的巷陌确实又越来越模糊,方方面面若隐若现,似是而非,处处令人难以捉摸,同旧时所说的巷陌存在很大的距离。
③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注释,巷陌应该是古朴的,浸渍着沧桑,经典版本是小桥、流水、人家。即使不可能完全达到苏南古镇的标准,起码也应具有青砖黛瓦,柴扉犬吠的环境氛围。澳门旧城区的围巷顽踞着众多的老房旧屋,不少还是秦砖汉瓦、木门板阁、墙头长草的那一种,基本保持着传统巷陌的颜色基调。只不过这些宅第经岁月的无情剥蚀,铅华早已洗尽,要么摇摇欲倒,要么人去楼空,呈现出满目的凋残。
④本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屋旧可以翻新,屋漏可以修补,巷陌的居民几代人都是如此地走过来,该开枝的开枝,该散叶的散叶,早习惯了。直到有一天,他们才突兀地发现周围的一切已经改变:隔篱的旧宅不知何时被建筑商铲平,巷头耸立了两三幢高层的新厦,巷尾的一个地盘在日夜打桩,私家车、电单车、垃圾桶也一字地排列着。街坊们才惘然地互问:究竟这是原来的旧巷,还是新的开发区?
⑤巷陌里长大的年轻人原本对父辈的回忆就半信半疑,不时地反问:南湾夕照、西堤帆影、双桥烟雨、镜海长虹等景致真的有吗?目睹现实的一切,他们就拥有万条的道理去指责昔日的田园诗全是预早策划的楼宇买卖的虚假广告。“小园烟草接邻家”“满架蔷薇一院香”,除非发梦啦!杜甫、杜牧、苏轼、陆游等等,统统都是收了房地产开发商黑钱的吹牛代言人。
⑥巷陌内的场景在模糊,生活中的旧气息自然也随之而淡化。以前每条巷陌都有自己的独特色彩,如草堆街、果栏街、打缆地、咸鱼巷、染布巷、芽菜巷、工匠巷、牧羊巷、茨林围等,只需闻其街名便知巷内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之后,如今仅剩下一个空名,过去的生活一切不留点滴痕迹。
⑦巷陌内的老人家览尽春星秋月,明知无法逆转大江东去,唯有固执地死守精神防线。他们清明插柳、端午裹粽、盂兰烧衣、中秋拜月、新年买橘,将每个传统节日的仪节彰显得淋漓尽致。老人家将心灵皈依给巷内,年轻人却把眼光望向巷外。青年人不甘把青春禁锢在鱼鳞瓦的小屋下,读书越多越不愿从父母的手中继承捕鱼、制饼、蒸糕、打面等手艺。于是售卖杏仁饼、凤凰卷、九层糕、蛋夹饼的摊档在巷陌里越来越少见,而西装革履提公文包的青年人则越见越多。
⑧世道在变,巷陌在变。变,始终是永恒的。古与今的交替、新与旧的碰撞、盛与衰的演进,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当它们在连接的边缘、在重叠的地方不期然地交织混染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游离于两者之间不分明不清楚的形态和色彩,这就是模糊。巷陌的模糊,意味着巷陌在变迁。
8.结合全文,试解释文题中“模糊”的含意,并分条说明巷陌的“模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第⑥段作者列举了“草堆街”“果栏街”等许多独特的地名,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
1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运用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本设计既没有如一般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迹的彻底清除,也没有走极端的遗址保留和生态恢复的道路,而是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适度保留现有厂房和机器,并通过新的设计,显现场所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
答案与解析
1.C(A.“露”应读lù;B.“坞”应读wù,“酵”应读jiào;D.“创”应读chuānɡ。)
2.A(A项中“震憾”应为“震撼”。)
3.C(A.省略号和“等等”不能同时使用。B.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D.句中的冒号改为破折号。)
4.B(A.成分残缺,“一幅……大写意”缺谓语动词,应在“一幅”前添加“形成”。C.语序不当,第二个分句中“剥夺”的宾语应该是“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应把“依然坚强”提到“生命”的前面,并在“生命”前添“的”。D.句式杂糅,“耐人寻味”就是“让人寻味”,不能作“有”的宾语,该句与“总有一种滋味留在心中”杂糅。)
5.野草是美的,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
6.现代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就连花草虫鱼,甚至人类本身也越来越园艺化,这是一种悲哀。而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植物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7.野草的美容易被人忽视,但可以因人、因设计让它们美不胜收。这种美是大自然纯真的美,也是人类关于生命的道德与伦理的升华。像歧江公园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8.“模糊”在文中的意思是“事物在古与今的交替、新与旧的碰撞中产生的游离于古与今、新与旧之间的状态”。巷陌的“模糊”表现在:①老房旧屋满目凋残。②隔篱的旧宅被铲平,巷头、巷尾耸起了高楼。私家车、电单车、垃圾桶也一字地排列着(或“新建筑、新设施兴起”)。③美景消失。④富有独特色彩的巷陌名称渐渐消失了,仅留下一个空名(或“过去的生活不留痕迹”)。⑤老年人死守旧巷陌的传统文化,而青年人却把眼光望向巷外(或青年人越来越不愿继承老一辈的文化)。
9.作用:具体形象地表示以前每条巷陌“只需闻其街名便知巷内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反衬出现在的巷陌只留空名,旧的生活气息已经淡化。
好处:能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使文章颇具生活情趣。
10.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巷陌文化的留恋和慨叹,又表达了对巷陌变化的欣喜,认为“变,始终是永恒的”。作者对巷陌古朴、沧桑的风格,对南湾夕照、西堤帆影、双桥烟雨、镜海长虹等景致,对过去生活一切都不留痕迹有着深深的怅惘;但对青年人不甘把青春禁锢在鱼鳞瓦的小屋下而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表示了认同。
11.对历史遗留的厂房和机器保留、再利用与再生。(明确设计的对象是历史遗留的“厂房和机器”,然后根据表述内容中的对待方式加以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