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比热容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比热容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9-16 20: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节 比热容导案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会查比热容表。
教学重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2、 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
学习的难点。
二、预习检测
思考课本P11 13.3-1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____________.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如果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相同,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哪个多( )A 水 B 食用油 C 一样多21教育网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 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
(2)怎样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www.21-cn-jy.com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21·cn·jy·com
2.请阅读课本P12面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2·1·c·n·j·y
⑵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
⑶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
已知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那么
1.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
2.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结:如果用Q代表物体吸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四、当堂训练
1、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大
D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测定比热容可以鉴别物质
2.对一桶水来说( )
A 温度高时,比热容大 B 倒掉一半后,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C 结成冰后,比热容与水还是一样大
D 液态水的比热容是一个确定值,是水的基本特征之一
3、: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 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试举例.21cnjy.com
五、课后作业
1、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哪个不是应用
这一性质( )
A北方冬天,用热水循环来供暖 B 初春傍晚在秧田里灌水可防止秧苗冻坏
C 用水冷却汽车的发动机 D 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2.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已知铝的
比热容是0.88×103J/(kg·℃))
3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
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