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讲义(含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讲义(含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9 21:5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2. 了解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理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重点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及发展。
难点
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内容及其意义
(1)内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意义: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20 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许多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3.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大力推行 计划免疫 ,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改进: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3)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4)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20 世纪60 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西方
①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 年的62.8 岁增长到2019 年的72.6 岁。
(2)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 年的35 岁增加到2018 年的77 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城市、乡村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个人卫生习惯养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
运动。
3.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3)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
(4)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
课内探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
2. 20 世纪50— 70 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
平依然不高。
3.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
渐健全。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
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经验
1. 坚持党对卫生事业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制度创新,把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卫生健康事业适当优先于经济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直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早期就建立普及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是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因素。
2. 以提高健康水平和改善健康公平为中心。
3. 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模式和技术路线。
4.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课后习题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关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C.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2.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B.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超强传染性
C.防疫措施不到位 D.科技革命的影响
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对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全球蔓延,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又向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和医疗物资。这主要体现了
A.中国对盟国大力援助 B.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我国医疗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D.中国要扩大世界影响力
4.“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5.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6.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7.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8.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9.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创作了两首《送瘟神》的七律诗。对于此时期的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跃进”时期,防疫成绩被夸大
B.“大跃进”时期,防疫工作取得成效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员死亡数量大增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防疫工作受到阻碍
10.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这表明
A.基础免疫计划的实行有利于确保儿童健康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儿童的免疫计划
C.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接种后可以终生免疫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卫生运动不能提高医疗技术,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均属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加快了传染病的蔓延,因此A正确;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B
【详解】
中国派出大批医疗队帮助其他国家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我国医疗技术在某些领域是世界上先进的;扩大世界影响力并非材料主旨。
4.B
【详解】
根据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排除ACD。
5.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
6.C
【详解】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西南地区疟疾被控制不能证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开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7.A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案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其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这三部法案无法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排除D项。
9.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58年中国的防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B项符合题意;A项中“成绩被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10.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免疫计划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儿童的疫苗接种问题,并没有提到接种疫苗后儿童的健康情况,故A项错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内容,材料只涉及儿童疫苗的接种问题,故C项错误;儿童接种疫苗,并不能保证终生免疫,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