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村落的产生、集镇的出现、城市的产生、世界各地的民居)讲述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概况。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难点: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聚落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对!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成。那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村落的产生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是如何演变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习探索
1.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村落产生的条件如何?有何表现、特点和意义?
学习探索
2.古代村落的产生
(1)条件: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表现: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布局特点:依水而建。
(4)历史意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集镇的出现有何条件?其形成的表现与意义如何?
学习探索
1.条件
(1)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形成
(1)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3)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的产生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市有何产生条件和功能?古代中外城市又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
学习探索
1.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2.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形成
(1)世界: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2)中国: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意义: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中国古代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材料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西欧城市……具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和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提示: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
西欧城市:城市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标准,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市场、法治和自治等。
探究二 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及原因
(1)差异
①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市民阶级的聚居地,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
②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
③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而在中国,都是城市统治农村。
④在西欧,城市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⑤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
(2)原因
①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而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②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西方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无处不在。
世界各地的民居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成因如何?有何特点、表现和意义?
学习探索
1.特点:类型多样。
2.成因:受居住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制约。3.表现
(1)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2)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3)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
(4)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5)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4.意义: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研究民居对于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状况与风土人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中国特色民居
合作探究
探究三 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材料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形成完整的具有气候和生态调节改善功能的生物小气候生境空间单元。传统聚落环境包括了传统聚落周边的农业生产土地和其外围的自然环境空间。它是人类在传统农业生活模式下,有主观目的地开发和改造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而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下去的环境。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农业生产对聚落环境的影响,并概括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的互动作用。
提示:影响:定居聚落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充足的食物供给,不同气候环境、地形等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作用:农业生产发展会对居住环境中地形、水系、生态等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开发适度,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开发过度,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