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讲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概况。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背景条件及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阐释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的表现
2.难点: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社会变迁的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港珠澳大桥。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中国哪一方面的建设成就?对!交通运输的成就。那么,现代交通运输有何新变化?又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陆海交通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中外陆上交通的发展的概况如何?
学习探索
1.汽车
(1)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2. 高速公路
(1)两次世界大战:高速公路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2)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
(3)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1)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2008—2014年: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提示: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探究二 现代公路运输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各国公路的普及阶段。这期间随着汽车的大量使用,乡村大道按照汽车行驶的要求进行改建,构成基本的道路网,达到大部分城市都能通行汽车的要求。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各国公路的改善阶段。这期间由于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公路交通需求增长很快,英、美、德、法等国都相继提出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发展规划,从法律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给予保障。
(3)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是各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高速发展阶段。各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为公路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是各国公路综合发展阶段。这期间各国在已经建成发达的公路网络的基础上,维护改造已有的路、桥设施和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系统。欧洲正将各国主要高速公路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国际高速公路网。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的概况如何?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船舶制造出现了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内燃化等多种趋势,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 000人。
2.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连接了英国和欧洲大陆。
3.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018年,中国造船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航空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中外航空的发展有何表现?
学习探索
(一)世界
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 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3.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 20世纪70年代: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二)中国
1.1950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合作探究
探究三 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材料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从19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提示:特点:体现了科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型;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的组成部分;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跨国公司。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时期转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进一步加强竞争与合作。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始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如何?
学习探索
(一)交通的进步使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二)19世纪的交通工具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三)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