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史上的疫病、中医药的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讲述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的概况。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阐释中医药成就及西医的传播状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难点: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明末清初医学家吴又可撰写的《温疫论》书影。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对!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那么,人类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有哪些?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历史上的疫病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疫病的含义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疫病?又有何危害?
学习探索
1.含义: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重大疫病
(1)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2)鼠疫: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被称为“黑死病”。此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4)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3.危害
(1)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应对重大疫病的措施有哪些?
学习探索
(1)重视公共卫生
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2)疫病防治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明代: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3)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4)近代医学的进步
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
材料 明朝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的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朝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提示:历程:汉朝至隋朝,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探究二 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思想和经验
(1)隔离治疗,阻断传染
①秦朝,制定法律,指定专门医生检查麻风病人,将病人送到疠所或疠迁所隔离治疗。
②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采取了隔离措施,并设立“临时时疫医院”,隔离传染源。
③清朝设立了“查痘章京”官职,到各地去检查有无天花病人,将病人迁往很远的地方居住,即隔离治疗。
(2)巡视散药,赐棺埋瘗:未感染者送药预防,一旦死亡,政府免费制棺深埋。
①隋唐以后,当疫情发生时,政府免费发放医药,开仓赈济,已经形成制度。
②宋哲宗下诏说:“访闻日近在京军民艰得医药,令开封府体访。”
③明朝各地州县都建立起官办的“惠民药局”。
(3)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宋朝对受灾地区的百姓进行分片轮流发放食物 。
(4)颁布医方,群防群治:在村口要路立牌晓示或编撰一些简单的强体避疫的药方引导群众运用,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中医药的成就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到现代中医药的成就如何?
学习探索
1.战国: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西汉:《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①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代: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5.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新中国成立后: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屠呦呦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神奇的中医药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西医的发展状况如何?西医在中国又是如何传播的?
学习探索
1.西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 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
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③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
探究三 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探究四 近代中国西医的传播与发展
(1)鸦片战争以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①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渐多,他们在行医的同时,还翻译了多部西医书籍。
②1800年以后来华的英、美传教士医生,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医院,为当地培养新式医生。
③鸦片战争以前,传播医学是传教士在华宣扬教义的手段。工业革命开展后,医学又成为传教士服务于本国对华通商利益的辅助工具。
(2)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在华影响扩大: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条约规定,外国人有权在华行医和开设医馆,西方医学在华影响随之得到迅速扩大。
(3)西方医学在维新运动中地位的提升:19世纪末,维新派思想家认为救国首先必须强民,提出了医学救国的主张。
(4)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
②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
③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西方医学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中西医结合,方才有所改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