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掌握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贸活动的史实,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掌握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选取古代商业发展的典型史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时期 表现
商朝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国家或(地区) 表现
古埃及 ①商业历史悠久②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概况
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1.阅读教材P35“《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提示: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繁荣。
批注:
2.阅读教材P36“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徽商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从徽商的兴旺中总结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提示:影响: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东南市镇的发展。启示: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勤劳致富;注意与政府的关系。
批注:
3.阅读教材P36“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图:概括古埃及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
提示:古埃及的商业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繁荣;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批注:
4.阅读教材P37“‘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图: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在这艘古沉船上可能被发现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反映了南宋什么社会状况?
提示:主要商品:瓷器。社会状况: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批注:
5.阅读教材P37“思考点”: 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提示: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批注:
6.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 从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作者抨击了当时什么社会弊端?
提示: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圆形方孔钱;流通性;存储性。社会弊端:抨击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风气。
批注:
7.阅读教材P38“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经贸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交往;拜占庭帝国货币经济发达。
批注:
[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流通。……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材料三 石仓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极其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在石仓,大至数千亩之山场、十几亩的水田,小至一个棚屋,甚至一棵树,在进行权利转移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石仓七村村民阙龙兴家中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契约,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客家契约文书藏品。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主要记录了从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个时期遗留下来反映生产生活过程的地契、田契、卖女典妻契约、婚约、证书执照、祖宗字画等。
——《解读契约文化,回归历史文脉——浙江
石仓契约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表现: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商业发展的新变化是什么?
提示: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提示:特点:契约应用非常广泛。影响:界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形成重诺守约、讲求信用的伦理氛围;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7.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
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
1.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说明( )
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
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
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
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
C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谚语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材料又特别说明明代长江下游地区传播这个谚语,说明徽商对东南地区城镇建设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而A、B、D三项的描述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到证明。]
2.(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一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
——摘编自《中国2007》
材料二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编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四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并指出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提示:条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主要内容:商品;文化(宗教);科学技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
提示: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同:宋代是海路为主,汉代是陆路;宋代贸易范围更广;宋代对外交流的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汉代主要是丝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何特点,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影响:一方面,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另一方面,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对外贸易的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四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
提示: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
A.平等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交易 D.朝贡贸易
D [根据题干可知,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这反映了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故选D项;“呈送”明显体现的是不平等, 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朝鲜呈送,明显是官方贸易,B项错误;榷场交易指的是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间的边境贸易,C项错误。]
4.某中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司”“广州公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A [“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市舶司”为唐朝掌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公行”是清朝时期官府在广州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三个词汇的共同主题与古代中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有关,故选A项。]
“一带一路”——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繁荣之路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历史
西汉政府设置大鸿胪一职,专门负责接待外国贡使和商人,同时建立了“过所”制度,对过往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往来于丝路的群体,几乎囊括了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包括了僧侣、学者、工匠、商队、贩客等。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如此之自由”,“除绞架和市标外一无所缺”。
——摘编自《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宗教则是古代丝路不同文明互动交融的又一重要元素,诸多宗教在丝路沿线诞生,在丝路沿线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对沿线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之所以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
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对点练习
5.“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流沙”指沙漠地区,“驼铃”指运载货物的驼队,“桑麻”指丝绸物品,综合所有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故选A项。]
6.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C [材料强调了中国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这说明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加强了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中国的丝绸和香料虽通过丝绸之路到达罗马帝国,但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商人,A项错误;丝绸在当时西方是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只有上层贵族才可以享用,B项错误;最早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陆路贸易,D项错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