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 词》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 秋 词》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7 14: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 秋 词》测试题1.默写《秋词》这首诗。(16分), 。 ,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4分)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6分)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8分)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8分)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用的是什么手法?(8分)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8分)答: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8分)答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8分)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8分)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8分)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10分)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雕像(节选)
徐 刚
挂在树上的黄叶
高大的梧桐,有几片黄叶挂在树上。
刚刚过去的一阵秋风,没有能把它们卷走,而现在,田野上是平静的。
它们平静地挂在树枝上。
我经常被这样的黄叶所吸引,伫足而立,翘首而望。
一棵树和几片这样的叶子,仿佛就是一座大理石的浮雕,可以取出好几种名字──成熟者的像,秋的恋情等等。
在它们身上,色彩与线条都是最简单的,却又是最和谐的。
飘在空中的黄叶
飘动着,时高时低。
旋转着,八方寻求。
想要嵌进天宇的一角,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那样永垂不朽吗?
呀!你这可敬可爱的小黄叶。
立体的。
透视的。
古典的。
现代的。
抽象的。
具体的。
这一切,你都兼而有之。
你在茫茫天宇中的飘游,也是为了启发人们的想象──关于诗与音乐,关于绘画和雕塑,关于春天到秋天的距离……
自然,还有关于形象的生气感、动作感。
从时间概念而言,这是一片已经不再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而没有生命的黄叶。但,它的迟迟不肯落地,它的流浪者的姿态,也许正是为着这一种提醒:成熟并不是死亡,消失是暂时的,创造是永久的……
落在地上的黄叶
黄叶在天上飘荡的时候,大地呼唤着:归去来兮,胡不归?
终于,黄叶落地了,像晒太阳的老人一样娴静地、笑眯眯地看着这世界。
它是在看着我们还看不见的春天。
它是在看着我们还看不见的新芽。
在大雪把一切覆盖之后,黄叶,在温柔的雪被下,便开始了一个长长的,万木峥嵘的梦……
(选自《秋天的雕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作者对黄叶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挂在树上的黄叶》中描述黄叶的形态是怎样的?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赞美黄叶什么样的气质精神?
答:
2、读了《飘在空中的黄叶》,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
3、“黄叶落地了,像晒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的老人一样娴静地、笑眯眯地看着这世界。”这一句如果改作客观的陈述:“黄叶落地了,无声无息地落在地上。”好么?为什么?
答:
4、全文结尾的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话中是否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轻松一刻
谈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积 累 卡 片 学 有 一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