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
◇主题
《归田园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这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评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种豆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下”,“夕露沾我衣”,“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然而正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练习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答] “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蓬草飘出汉塞,像归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
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作者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诗文赏析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以从诗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简析“征蓬出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岀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其中 “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与大漠的平静安谧,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写出了边塞地区的辽阔旷远,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练习
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3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 美的具体表现:四种答案4
6、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
1、①五律诗 边塞诗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5、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6、B
7、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渡远荆门外①,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
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
诗文注释
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②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③大荒:广阔的原野。
④天镜:比喻明月。
⑤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⑥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诗文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作一次旅游。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下”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面平静时月亮在水中的浑圆皎洁的倒影,真切地写出了蜀人初次出峡见到大平原时的感受,表现出诗人洒脱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 之情。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6.C
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怜
10.A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朝代: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
①选自《陈与义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作品鉴赏】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迟.”写景, 洞庭之东江水西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路途遥远以及时间之长,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无奈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憔悴悲伤之绪,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Article/201212/5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