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复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石壕吏复习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7 20:5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壕吏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叙事、抒情)诗,体裁是五言古诗,他的组诗“三吏”中除《石壕吏》外,还有《潼关吏》、《新安吏》。
2、《石壕吏》作者:杜甫,选自《杜诗详注》。
二、全文翻译:
石壕吏(杜甫)
正 文 翻 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三、中心思想:
《石壕吏》是首叙事诗,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老妇人服役的故事。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
四、解释下列词语: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 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啼:哭啼: 37.未;没有
五、古今异义:
1、三男邺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戍:(男: 古义:指儿子; 今义:指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或男性)。
2、老翁逾墙走:(走: 古义:动词,跑,逃跑;今义:多为走动、行走)。
3、出入无完裙:(裙: 古义:衣服; 今义:女子穿的裙子或类似于裙子的衣服)
4、天明登前途:(前途: 古义:前面的路;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
5、听妇前致词:(致词: 古义:对…说话;今义:参加某种仪式时讲的鼓励话。)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6、《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7、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
8、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9、战争破坏之严重:出入无完裙。
10、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1、官吏的强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石壕吏》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六、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
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既然差役紧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一苦心落空。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5、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残破凄凉。
七、迁移拓展:
1、本文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揭示主题。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