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秀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7 08: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早在两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晓夫就已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他当时不停地流泪,将这位前独裁者描述成有着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假货。其中“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是指(  )www-2-1-cnjy-com
A.赫鲁晓夫访美 B.古巴导弹危机
C.批判斯大林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选C。材料指的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了强烈震动,导致了东欧各国政局动荡。
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  )
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
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B。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实质上是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21*cnjy*com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选D。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2·1·c·n·j·y
5.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1: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2: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解析: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①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1cnjy.com
一、选择题
1.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图中场景反映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
2.(2011年上海高一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
①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因此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期(  )
A.特别注重发展重工业
B.军事实力超过了美国
C.科技对生产力的推进作用特别巨大
D.苏联人热衷于武器研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概括等能力。首先注意认识坦克、火炮和导弹等属于军事工业产品。材料所述事实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21教育网
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遭到失败的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析:选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苏联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7.(2011年江苏南京高一检测)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其主要目的是(  )21·cn·jy·com
A.改变国民经济的发展衰退趋势,维持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
B.挽救苏联的存在
C.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建立一个“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选A。本题关键是认识戈尔巴乔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速战略”。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21·世纪*教育网
8.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苏联为了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处于优势,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错误,排除即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2: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www.21-cn-jy.com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2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第(1)问从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2)问要求围绕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作答。  21*cnjy*com
答案:(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2-1-c-n-j-y
(2)重点: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源:21cnj*y.co*m】
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100)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提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模式僵化。【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提示:(1)原因:20世纪8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和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
(2)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版权所有:21教育】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1)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2)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