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高中物理优秀课评比参赛感受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王俊
能参加今年省优质课的评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是对我教学能力的最大肯定,也是对我的新的考验,所以接到讲课通知后,我一直都在非常用心地去准备。经历了备课、试讲、其他老师帮着听课、评课和自己反复修改、再修改,直到讲课的过程,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讲好一节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节课中渗透着讲课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教学艺术,体现着讲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点都不为过。现把体会最深刻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正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讲课课题是:“力的分解”。从物理教学教学思想来看,物理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物理”,所以在教学目标设定时,还要考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教学,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我想这些都应该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讲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知识、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上应教会学生什么?目标定好了,一节课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重点难点基会本上也就确定了,就不会偏离大的方向。当然要成为一节成功的课,每个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教学思想的问题,素质教育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堂。在设计这节课时,学生活动方面我是这样考虑的,能让学生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一定让学生做;能让学生归纳总结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或写出来。学生说不出来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老师进一步提醒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的提醒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一堂课只有学生动起来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了,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了,才能算是一堂高效的课。
在这些方面,我试讲时做的是很不够的。在试讲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的太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缺乏进一步的深入引导,有时自己着急就把答案说出来了。在学生不能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更应该是体现教师智慧的时候,更应该耐下心来,想办法启发诱导,侧敲旁击,让学生一步步自己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了,就可以缩短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时间,如果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要适当延长时间。这就需要讲课老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讲课时多走到学生中间,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是我以后应该多注意的。
通过试讲,我还认识到: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层次性,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也就是说要想学生所想。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解惑者和提升者。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路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去点拨,及时去引导,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除了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要看有没有深度,有没有提升和升华,还要看教师在点拨和归纳时有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会不会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和主要方法,这当然也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而又准确的把握,对教学目标有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解。
我在准备这节课时,自我感觉对教材和教学目标已有深刻的理解,对重要规律也都引导学生回答出来了,学生回答出来好像就完成任务了,根本就没考虑重要规律的呈现方式,忽视了教师归纳和提升的环节。张丹彤老师在试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指出了这一点,我才恍然大悟,归纳和提升应该是教师在一堂课中起到的最为关键的作用,根据李老师的建议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重要规律在板书中体现出来,最后通过板书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就感觉我能一下抓住问题的实质,对课堂起到了升华的作用。我感觉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应该是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四、真切感受自己需要再学习
在我准备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同事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同学科的老师,也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当时我就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智慧,以后要多听同事的课,多向别人学习。尤其是让我感动的是,9月30日的下午,张丹彤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组织了一个强大的阵容来对我的课进行指导,在听了我的课后,老师们对我头脑风暴式的评课,让我终生难忘,让我也受益匪浅,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修改和再修改,我想这节课的设计还比较成功的话,那也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更坚定了我多向他人学习的决心。
在常州讲课期间,我也听了不少其他老师的课,我觉得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老师们巧妙的构思,精炼、生动、幽默的语言,富有有启发性的问题,简洁但极具逻辑性的板书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砺的。
参加工作12年来,我从来没感受到自己这么迫切的需要学习,也很少体会到自己因为学习而取得进步后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应该感谢树人学校给了我很好的学习的氛围,也非常感谢张丹彤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一点点自信起来。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5节 力的分解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王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很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生活实例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体验运用规范作图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
难点: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实验器材(绳子、实心球、电子秤、钩码、直尺、系绳的笔、自制的塔吊模型等)
设计思想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提供了多处让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到效果的客观存在性,认识到效果的唯一确定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平台,形成深刻的感受,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课堂引入
活动一:趣味游戏——把绳子拉直
游戏内容:在绳子上挂上质量为2kg的实心球后,两位同学“拼命拉”也无法把绳子拉直。
联系生活:生活中与之类似的实例有:观光索道、悬索大桥、斧头劈材等。
设计意图:创设冲突,点明主题。
衔接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了。
课堂教学
活动二:概念构建——什么是力的分解?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
演示实验:先用一个力F将橡皮绳拉至O点,再用两个力F1、F2将橡皮绳拉至O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F与F1和F2可以等效替代,进而建立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概念。
问题2-1:合力F还可以怎样分解?
学生活动:演示合力F的不同分解方法,进而发现: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力可以有无数种分解方法。
问题2-2: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任意分解一个力吗?如果我们要求解橡皮绳AO段、BO段的弹力,应该怎样分解合力F?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通常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合力。
问题2-3:分力的方向已经确定,分力的大小应该怎样确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画出力的分解图示的方法。
衔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的重点就应该是: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三: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塔吊模型)
分组实验:学生利用系绳的笔、系绳钩码(50g)构建方框内的塔吊模型。
设计意图:因为没有明显的形变,所以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塔吊吊上重物后,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其他问题中寻找力的作用效果时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用放大的思想,构建物理模型,用演示实验和亲身感受明确力的作用效果,这无疑是解决问题非常好的一个办法。
衔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例。
活动四: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斜拉木块模型)
教学过程:生活实例→建构模型→猜想效果→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规范作图→写出分力表达式。
设计意图:结合塔吊模型,引导学生总结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步骤。
活动五: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斜面滑块模型)
问题5-1:利用直尺、钩码(200g)、课本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钩码的重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5-2:画出重力的分解图示。
问题5-3:写出分力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利用分析塔吊模型和斜拉木块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自主探究重力的作用效果。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是与斜面的倾角有关的,即改变斜面的倾角,两个效果将同时发生变化。为了让学生理论推理的结果得到体验,教师设计了两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桥和盘山路。
活动六:释疑解惑——为什么绳子不可能被拉直?
过程简述:理性分析:引导学生从“规范作图”和“理论推导”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规律:合力一定且两分力大小相等,两分力夹角越大,分力越大→实验体验:利用橡皮筋和钩码体验规律→变换条件:把橡皮筋换成一根头发→猜想结果→实验验证→提出问题:若已知钩码的质量,能否求出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给出计算结果→类比悬索桥→解释生活实例:斧头劈木桩。
设计意图:呼应课堂引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同时将看似复杂的日常现象提炼为简单的物理模型,从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并实现新的创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布置作业
1.课后“问题与练习”:1、2
2.课外拓展: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石拱桥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
查阅网址: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JCY200900005291.htm
文章标题:《了解力学原理 自制拱桥模型》
(2)帆船为什么能够“逆风航行”?
教师演示:电吹风、玩具汽车(安装一面用纸板制作的“帆”)
查阅网址: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HG200419016.htm
文章标题:《力的二次分解及应用》
设计意图:课下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寻找到其中的答案,由此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出口,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课件21张PPT。力的分解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王俊游戏:把绳子拉直意义:小游戏,大道理等效替代力的分解力的合成构建:什么是力的分解?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问题:
高大的桥梁为何要修长长的引桥?θθ问题:
从山底到山顶的路为何要修成盘山路?解惑:为什么绳子不可能被拉直?解惑:为什么绳子不可能被拉直?解惑:为什么绳子不可能被拉直? 合力一定且两分力大小相等,
两分力夹角越大,分力越大。实验:粗测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粗测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应用:
悬索桥的“主缆”为何不是绷直的?应用:斧头为何能够轻松劈开木桩?拓展:石拱桥为何能够“屹立不倒”?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JCY200900005291.htm查阅网址文章标题《了解力学原理
自制拱桥模型》 拓展:帆船为何能够“逆风航行”?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HG200419016.htm查阅网址文章标题《力的二次分解及应用》 力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