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张广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一课本第三章的最后一节,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再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矢量问题。教材通过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合成与分解的问题中,帮助学生提炼出一般的矢量相加的法则,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矢量的认识。
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之后,学生很少再用本课的处理手段。所以本课的价值不在于具体求解分力这一类的应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熟悉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因此,结合实际问题的需要,构建分解情境,应成为学生活动的驱动力。
考虑到一个合力的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都不同的分力,如何选择合适分力成为本课的重要组成。笔者以为,能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方法方法,达到解决问题需要即可。寻找一个力的有意义的分力,不必刻意地寻找分力的效果,也不必完全的回避这一说法。能结合具体问题,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工具,解决问题即可。这也是笔者落实教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力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力的合成的学习基础,还缺乏进行力的分解的必要性的理解。问题情境创设,合适的问题引导就很重要。同时,学生只具备三角函数的最基本知识,还不足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分析分力随角度的变化。为此,本设计多次安排学生的作图活动,避开数学难点,通过自身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现设立学习目标如下:(三维学习目标融合,目标外显,易评价)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用具
已知合力和分力方向的图片的投影片(学生分组)、绳索、矿泉水瓶、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 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2.1 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2.2按照实际情况分解指定的力
实例一:分解斜向上的外力
情境问题:物体重为G,受到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作用而保持静止,你会求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吗?
教师引导:外力倾斜时,不易求解该问题。
可以用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
①如果拉力是水平的,会不会求?
②如果拉力是竖直向上,会不会求?
③现在外力倾斜,怎么办?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确定分析问题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利用分解力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分解力的必要性,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分力的唯一解。
实例二、分解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
情境问题:为什么高大的桥要有很长的引桥?
观察体验:放在自制斜面上的汽车在往下冲的同时将斜面压弯,让学自己生总结出重力的两个分力效果,从而确立分解力的俩个方向。
学生活动: ①观察现象,确定分力方向。
②实际作图,结合基本的三角函数求解两个分力。
③再次作图,展示结果,说出分力随角度的变化规律。解释情境问题。
设计意图:①重力的两个分力效果易于观察,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再化简为繁,在显示效果上大费周折。
②高一学生现阶段的数学知识不足以分析分力随角度的变化情况,所以通过两次作图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分力的变化,避开了数学分析的困难。
③师生共同总结:实际场景中,分析分力的效果也可以是我们的需要。
实例三、沿绳方向分解重力
学生活动:利用两根棉线提起一小瓶矿泉水(550ml),并逐渐张大两侧绳的夹角体验拉力在变大,甚至超出绳子的承受极限而被拉断。(参见右图)
情境问题:如何分解重力,解释现象。
学生活动:再次用彩笔在幻灯片上作图分析问题,投影前后两次的作图效果,通过叠加对比的方式说明分力F1和F2在变大。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
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2.3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
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 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七、结束语
总体而言,本设计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体验、作图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的设计做到学教并重,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附录: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打印内容
课件15张PPT。3.5 力的分解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013.10一、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思考:物体重为G,受到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作用而保持静止,你会求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吗?GFθF1F2思考:
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二、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力的分解F2F1GF1=G Sin θF2=G Cos θ例题: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通过分解重力的途径,分析前述问题。θ动手体验:随着张角缓慢的增大,绳中的拉力如何变化?θ问题:如何通过分解重力的途径分析前述问题。GF1F2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θ模拟实验:
2.某驾驶员独自驾车陷入淤泥,路旁有很多大树,后备箱中只有一根足够长的粗绳,你能帮他拉出汽车吗?核心问题:如何使得牵引汽车的绳子提供足够的拉力?三、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F1F2F合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这个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某同学先向东行走30米,再向南行走40米,则该同学的位移多大?你认为位移矢量还是标量?三、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求和时按照数学法则计算。1.力是矢量,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一个力应该怎样分解取决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小 结再 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