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3年高中物理优课评比: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34力的合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全国百强校】江苏省盐城中学,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3年高中物理优课评比: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34力的合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全国百强校】江苏省盐城中学,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9-16 20:32:04

文档简介

《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江苏省盐城中学 徐燕来
这节课在教学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描述物理现象并归纳出物理规律。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提前拍好两人互成角度拎水桶和一人单独拎水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生动形象。由此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并用两幅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在解决重点上运用探究实验,避免由老师直接给出定则,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找到了乐趣。接着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成果让全班学生观察合力与分力的图示,猜测它们之间可能遵循什么规律,猜出后教师在展台上当场验证。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结果,解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若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的问题,增加对矢量合成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算妥当的地方有两点:
一、内容的安排上,我主要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关于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共点力的概念,二是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又分成三个层次来展开教学:首先是让所有学生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模拟拎水桶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不是代数相加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用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橡皮条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设计方案,精确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后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分力仅方向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合成法则的理解。这样处理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路非常清晰,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比较紧。
二、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首先由学生发言提出方案,然后老师点评,师生互动,共同完善方案,同时教师向学生点明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在探究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新出现的问题,再拿出来共同分析讨论,改进后鼓励他们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讲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课后,我认识到有几点还做得很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一、提问的有效性、可答性。本节课一上来就有个提问弄的学生难以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有点僵,虽然后来我自己把这个问题接过来了,但已经明显觉得不够自然了。
二、实验细节处理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多给学生铺设台阶,另外,可叫两个学生到前面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再进行指点,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领会实验操作的要点。
三、情景引入太过单调、枯燥了,若能增加一些学生体验活动的话效果会更好些。
 上好一节实验探究课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的梁旭教研员提出教师要做到“心里有学生,脑里有结构,手里有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和请教,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努力。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
江苏省盐城中学 徐燕来
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把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过程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法则。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生活经验借鉴,所以对力的合成法则的认识,是一次巨大的困难,若能克服这个困难,则学生对矢量学习在认识上是一次质的突破。
过去的教法是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加深印象,再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加深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但对照新课程理念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才真实深刻。另外,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只有放慢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接受。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体会等效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4)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测,也要严谨求证。
重点: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难点:设计实验,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所遵循的运算法则。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应设置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流程:小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引导启发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导”和“参与”,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先用弹簧测力计和重锤初步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再用橡皮条和弹簧测力计在白纸上研力的合成法则。学生每两人一组。探究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细绳套)、三角板、刻度尺、重锤。
四、教学过程
1、小实验设计情境,渗透科学方法
(视频展示)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使之静止,换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使之静止,分析两种情况向水及水桶整体的受力情况(如图),图中F与F1、F2是什么关系?引出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强调“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学生还会继续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等都会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在力学问题中,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常把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用一个力替代,这样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求几个力的合力过程叫力的合成。
2、分组实验,激发思考
上面的例子中,合力F是否等于分力F1、F2数值相加?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重锤模拟水桶,两个弹簧测力计可以分别读出F1、F2的大小,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读出F的大小,看出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的运算法则,合力还与分力的方向有关系。
怎么根据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合力,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设计方案,促进合作
请同学们利用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2)怎样使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分别讨论,经互相补充和完善后,形成探究方案。
经实验可得到F、F1、F2的图示。
4、启发思考,民主互动
观察所得力的图示,猜测F1、F2和F之间可能遵循什么规律?
部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教师参与学生的猜想和讨论,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添加辅助线,从新构建几何图形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可能形成如下探究方案:
方案1:如上左图,做F1、F2到F的垂线,取F1、F2沿F方向的长度求和,即为F的大小。
方案2:如上右图用虚线连接F与F1、F2构成四边形。
评价:对于方案1,有这样的设想是值得肯定的,里面实际蕴藏了正交分解的思想,但问题是如果事先不知道合力的方向就没法做垂线了。
对于方案2,发现F1、F2和F都被包含在里面,F1、F2是四边形的两条邻边,F是其中一条对角线,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猜想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经观察发现接近平行四边形,为验证是否平行四边形,可以F1、F2为邻边做平行线构建平行四边形,看与上右图是否重合,比较用平行四边形得到的对角线与实际合力的误差。
提示学生,只有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检验才能肯定正确,得出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介绍适用条件:共点力。
5、延生拓展,巩固提高
为加深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用与练习,可提出问题:分力F1、F2大小不变,夹角变大,合力F如何变化?让学生继续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会形成如下方案:
方案一:继续采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的方法,保证两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夹角变大,橡皮条的伸长量比之前短,说明合力变小。
方案二:作图法,保证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大小不变,夹角变大,看对角线的长度变小,说明合力变小。
对于方案二,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动态效果。
6、及时小结,回顾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四节 力的合成
1、概念:
力的合成:
2、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1)适用条件:共点力
(2)特点:合力可能比每一分力都大,也可能比每一分力都小。
课件12张PPT。 徐燕来江 苏 省 盐 城 中 学相互替代 假如这桶水的重量是200N,则图中F的大小一定也是200N,现在的问题是:F等于F1和F2数值相加的结果吗?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结点O的位置
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
合力F的大小、方向思考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思考2:怎样使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
F的作用效果相同?
思考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
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适用条件:共点力非共点力思考与讨论: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