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关于碱金属单质,它们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均为银白色
B.H2、D2、T2互为同位素
C.碱金属单质都可以保存在煤油中,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加热均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D.F2 、Cl2、Br2 、I2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2.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W B.原子序数:Y>X>Z>W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X>Z>W D.金属性:X<Y,还原性:W2-<Z-
3.中学化学很多“规律”都有使用范围,下列根据“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F、Cl、Br、I非金属性依次减弱;HF、HCl、HBr、HI的酸性也依次减弱
B.通入CO2可增强漂白粉溶液漂白性;通入SO2也可增强漂白粉溶液漂白性
C.Na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Na2O2;Li在空气中燃烧也会生成Li2O2
D.Al(OH)3、Cu(OH)2受热易分解;Fe(OH)3受热也易分解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填充能级的顺序为
B.某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
C.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相同的电子,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D.构造原理中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各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
5.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 ② ③。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③>①>② B.原子半径:①>②>③
C.电负性:③>①>② D.最高正化合价:③>①>②
6.H的电负性为2.1,当原子团的电负性小于2.1称为给电子基,大于2.1则为吸电子基,不同基团对物质酸性影响见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Ka(25℃)
与羧基相连的基团
/ 参照原子 吸电子基 /
A.为吸电子基 B.电负性
C. D.水解常数(25℃):
7.已知X、Y是主族元素,表中数据为逐级电离能(单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元素
X 500 4600 6900 9500
Y 580 1800 2700 11600
A.元素Y是ⅢA族元素
B.X单质还原性比Y的强
C.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价
D.若元素Y处于第3周期,其单质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8.以下元素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 X Y Z W T
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066 0.102 0.099
最外层电子数 1 1 6 6 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的半径:Y>Z>X
B.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Z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具有强氧化性
D.常温下,W单质的分子间作用力小于T单质
9.下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W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Y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B.X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C.p能级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W元素
D.X元素是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
10.下列事实一定能说明X、Y两种元素属于同一主族的是
A.原子半径:X<Y B.均有+3价
C.最外层电子数均为5 D.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
11.下列各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A.F-:1s22s22p5 B.Ca:[Ar]3d2
C.Fe:[Ar]3d54s2 D.Si:1s22s22p63s23p2
二、填空题
12.指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4s1的元素:第___周期、__族。
(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34s2的元素:第__周期、__族。
(3)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的元素:第__周期、__族。
(4)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e]3s23p5的元素:第__周期、__族。
13.现有4种元素,其中A、B、C为短周期主族元素,D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A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繁多,其形成的一种固体单质工业上常用作切割工具
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
C元素基态原子p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D在周期表的第8纵列
(1)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A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___________。
(2)D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_______个方向。
(3)B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C的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___________,D3+的外围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14.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
a.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同一个电子层上的不同能级上的原子轨道,能量大小不同
c.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
d.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2)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①1s,3d:_______;②3s,3p,3d:_______;③2p,3p,4p:_______;④:_______。
(3)基态铝原子核外电子云有_______种不同的伸展方向,共有_______种不同能级的电子,有_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15.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电池采用自主研发的砷化镓器件,能量转化效率大大提高。已知:砷(As)与镓(Ga)同位于第四周期;Ga与Al同主族,As与P同主族。
(1)P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P的非金属性弱于S的,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P和S在同一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_______,得电子能力P弱于S。
(3)下列关于Ga的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最外层电子数为5 b.原子半径:Ga>As c.元素的金属性:Ga>K
(4)、、的酸性由强到弱的关系是_______。
(5)三价砷有剧毒,五价砷毒性减弱。含的污水可被次氯酸钠碱性溶液转化为而降低毒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16.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元素X和Y的核电荷数都小于18,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n和(m-5),次外层分别有(n+2)个和m个电子。据此推断元素X的名称为_______;Y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不能比较或判断S、Cl的非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的还原性
b.氯酸和硫酸的酸性
c.电子层数相同,S、Cl的原子半径
d.氯化氢和硫化氢溶液的酸性强弱
(3)原子序数为12、13、16、17的元素原子形成的简单离子,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
(4)已知X为第IA族元素(第一到第四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Y与X位于同一周期,且为第VIIA族元素,则Y的原子序数b与a所有可能的关系式为_______。
(5)推测52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
(6)碳的同位素12C、13C、14C与氧的同位素16O、17O、18O相互结合为二氧化碳,可得二氧化碳分子的种数为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短周期元素A、B,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为,则A为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B为___________。
(2)已知X元素原子的L层比Y元素原子的L层少3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比X元素原子多5,则X、Y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铝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
(1)铝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下列实验能说明Al的金属性(原子失电子能力)小于Na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分别将Na和Al同时放入冷水中
b.测定等物质的量的Na和Al与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
c.向Al(OH)3悬浊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d.用pH计测量NaCl溶液与AlCl3溶液的pH
(3)工业上,用冰晶石作助熔剂、石墨作电极电解熔融氧化铝制铝,每生产1吨Al,阳极大约会损失0.6吨的石墨,则石墨被氧化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4)碳在高温下与Al2O3反应生成Al4C3固体和CO2该反应每转移1 mol电子,吸热a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5)室温下,往0.2 mol·L-1 Al2( 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1.0 mol·L-1NaOH溶液,实验测得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a点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
②c→d时,A1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③根据图中数据计算,A1(OH)3的KSP ≈__________。
19.(一)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中有广泛应用。
(1)硫原子最外层有___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形状是________。
(2)硫与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相比,形成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大小为_________,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其原 因____________。
(3)棉织物用氯气漂白后,加入 Na2S2O3 除去余氯,反应中___________被氧化;若反应中生成 0.2 mol SO42-则转移电子________mol。
(4)同温同浓度的 Na2SO3、(NH4)2SO3、NaHSO3 三种溶液中c(SO32-)最大的是___________。
(5)经测定 NaHSO3 溶液中 c(H2SO3)<c(SO32-),则 NaHSO3溶液呈_____(填“酸或碱”)性,请结合相关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
20.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的某些过渡元素(如Ti、Co等)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Co2+能与水杨醛缩对氯苯胺形成具有发光性的配合物,水杨醛缩对氯苯胺制备反应方程式如下:
(1)基态Co2+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C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C、N、O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2)水杨醛所含的官能团为_______。
(3)1mol水杨醛最多与_______H2发生加成反应。
(4)一定条件下,水杨醛缩对氯苯胺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碱金属单质中铯略带金色光泽,其它的都是银白色的,故A错误;
B.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H2、D2、T2为氢分子,不是原子,不互为同位素,故B错误;
C.Li的密度小于煤油,不能保存在煤油中,应保存的石蜡中;Li在空气中加热,产物只有Li2O,故C错误;
D.在卤素单质中,F2是淡黄绿色气体、Cl2是黄绿色气体、Br2是深红棕色液体、I2是紫黑色固体,则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故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Y处于同一周期,为金属元素,X形成+1价离子,则X处于ⅠA族,Y形成+2价离子,Y处于ⅡA族;Z、W处于同一周期,为非金属元素,Z形成-1价离子,Z处于ⅦA,W形成-2价离子,W处于ⅥA族;且X、Y在周期表中Z、Y的下一周期,原子序数:Y>X>Z>W。
【详解】A.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X>Y,W>Z,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X>Y>W>Z,故A错误;
B.X、Y处于同一周期,X处于ⅠA族,Y处于ⅡA族;Z、W处于同一周期,W处于ⅥA族,Z处于ⅦA;且X、Y在周期表中Z、Y的下一周期,所以原子序数Y>X>Z>W,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X处于ⅠA族,Y处于ⅡA族,W处于ⅥA族,Z处于ⅦA,所以最外层电子数Z>W>Y>X,故C错误;
D.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X>Y,非金属性W<Z,非金属性越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所以还原性:Z-<W2-,故D错误;
答案选B。
3.D
【详解】A.F、Cl、Br、I非金属性依次减弱,H-X键键能逐渐减小,则HF、HCl、HBr、HI在溶液中电离程度逐渐增大,酸性依次增强,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和漂白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粉失去漂白性,故B错误;
C.Li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Li2O,不能生成Li2O2,故C错误;
D.金属对应的弱碱不稳定,可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水,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据构造原理可判断顺序为,A正确;
B.铁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B正确;
C.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C错误;
D.构造原理中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即各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由题干三种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可知,①故为S,②故为P,③故为F,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根据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呈增大趋势,IIAIIIAVAVIA反常,同一主族从上往下依次减弱可知,第一电离能:F>P>S即③>②>①, A错误;
B.原子半径变化规律为:同一周期从左往右依次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往下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P>S>F即②>①>③,B错误;
C.根据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往右依次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往下依次减小,则电负性:F>S>P即③>①>②,C正确;
D.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O、F无正价,除外),故最高正化合价:①>②,D错误;
故答案为:C。
6.C
【分析】对比表中不同基团对物质酸性影响数据不难发现,若与羧基相连的基团为吸电子基,则电离常数较大,酸性较强,若与羧基相连的基团为给电子基,则电离常数较小,酸性较弱,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表中的电离常数小于可知,应为给电子基,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吸引电子能力越强,电负性越大,则电负性,故B错误;
C.和都为吸电子基,由于电负性,则吸电子能力更强,酸性>,所以,故C正确;
D.弱酸根离子水解时,酸越弱,酸根离子越易水解,酸性>,则水解常数(25℃):,故D错误;
答案选C。
7.D
【分析】X的第二电离能与第一电离能相差较大,则说明X原子核外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X属于ⅠA族元素;Y Y的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Y原子核外最外层有3个电子,则Y是ⅢA族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Y的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Y原子核外最外层有3个电子,则Y是ⅢA族元素,故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第一电离能较小,失电子能力更强,即X的还原性大于Y的,故B正确;
C.X、Y都是主族元素,I是电离能,X的第一电离能和第二电离能相差较大,说明X原子核外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X为ⅠA族元素,则其常见化合价为+1,故C正确;
D.如果Y是第3周期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则Y为,单质和冷水不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D。
8.C
【分析】Z和W最外层电子均为6,且Z原子半径小,所以Z为O;W为S;T元素最外层电子书为7,其原子半径介于Z和W之间,所以T为F;X和Y最外层电子均为1,均为短周期第IA族,X、Y元素半径大于T,所以不能为氢元素,则X为Li,Y为Na;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据分析可知,Y为Na;Z为O;X为Li,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离子半径减小。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Z>Y>X;故A错误;
B.W为S;Z为O;电负性大小为Z>W,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故B错误;
C.Y为K;Z为O;K和O形成的过氧化钾即可以做氧化剂又可以做还原剂;故C正确;
D.W为S;T为F;S单质为分子晶体;F单质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之间作用力与分子量大小有关,S是以S8存在,F以F2存在,所以W单质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T单质;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9.C
【分析】根据五种元素所处位置,X、W、Y、R、Z五种元素分别为F、P、S、Ar、Br。
【详解】A.同周期ⅤA族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2np3,为半充满结构,故P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S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要略大,A错误;
B.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F、Br在同一主族,F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Br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要大,B错误;
C.p能级上最多有3个未成对电子,而P元素的3p能级上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C正确;
D.同周期中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即R的第一电离能最大,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0.C
【解析】X、Y两种元素为同一主族,则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且价层电子数相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原子半径大小不能说明是否为同一主族,故A错误;
B.N、Al均有+3价,但不是同主族元素,故B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均为5,说明都是ⅤA族元素,故C正确;
D.Mg、He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不是同主族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氟原子的质子数为9,得到1个电子变为离子,则的电子排布式为,A错误;
B.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或,B错误;
C.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4s能级最多有2个电子,C错误;
D.硅原子的质子数为14,则硅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D正确;
故选D。
12. 4 ⅠA 4 ⅤB 4 ⅠB 3 ⅦA
【详解】(1)K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4s1的元素为钾,位于第4周期、ⅠA族;
(2)V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34s2的元素为钒,位于第4周期ⅤB族;
(3)的核外电子数是29,则其核外电子排布式是,所以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的元素为铜,位于第4周期、ⅠB族;
(4)Cl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e]3s23p5的元素为氯,位于第3周期、ⅦA族。
13.(1)洪特规则
(2)5
(3)
【分析】A、B、C、为短周期主族元素,D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繁多,其形成的一种固体单质工业上常用作切割工具,则A为C元素;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则B为N元素;C元素基态原子p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则C为O元素;D在周期表的第8纵列,则F为Fe元素。
【详解】(1)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由图可知,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的2p轨道违背了洪特规则,故答案为:洪特规则;
(2)基态F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是3d轨道上的电子,3d电子云在空间有5个伸展方向,故答案为:5;
(3)B为N元素,电子排布式为;C为O元素,电子排布式为,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铁离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5。
14. c 4 5 13
【详解】(1) a.能量越高的电子在离核越远的区域内运动,也就越容易失去,a项正确;
b.多电子原子在第n层中不同能级的能量大小顺序为,b项正确;
c.同一电子层中的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比s轨道电子能量高,但外层s轨道电子能量比内层p轨道电子能量高,c项错误;
d.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d正确;
故选c;
(2)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存在如下规律:①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为;②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为;③电子层和能级均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
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顺序依次为:①;②;③;④;
(3)s轨道只有1个伸展方向,p轨道有3个伸展方向。又因为结构示意图为 ,涉及3个s轨道、2个p轨道,因此其核外电子云(轨道)的伸展方向有4个;共有5种不同能级的电子;核外13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各不相同,因此核外有13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故答案为:4;5;13。
15.(1)第三周期VA族
(2)核电荷数P小于S,原子半径P大于S,因此P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比S弱
(3)b
(4)HNO3>H3PO4>H3AsO4
(5)As2O3+2ClO-+6OH-=2AsO+2Cl-+3H2O
【详解】(1)P原子序数为15,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VA族;
(2)P的非金属性弱于S的,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P和S在同一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P小于S,原子半径P大于S,因此P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比S弱,得电子能力P弱于S;
(3)a.Ga与Al同族,位于第ⅢA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a错误;
b.As与Ga均位于第4周期,As位于ⅤA,Ga位于第ⅢA,故原子半径:Ga>As,b正确;
c.K与Ga均位于第4周期,该周期中K金属性最强,c错误;
故选b;
(4)N、P、As三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减弱,所以HNO3、H3PO4、H3AsO4的酸性由强到弱的关系是:HNO3>H3PO4>H3AsO4;
(5)As2O3被次氯酸钠碱性溶液转化为AsO,同时结合化合价升降可知,次氯酸钠转化为Cl-,结合电荷守恒书写离子方程式为:As2O3+2ClO-+6OH-=2AsO+2Cl-+3H2O。
16.(1) 硫
(2)bd
(3)
(4)或
(5)第5周期第VIA族
(6)18
【解析】(1)
元素X和Y的核电荷数均小于18,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n和(m-5),次外层有(n+2)个和m个电子,次外层可能为2或8,当次外层为2时m=2,Y最外层为-3不符,所以次外层为8,则m=8,n=6,则最外层X为6,Y为3,所以X为S,Y为Al。故答案为:硫;。
(2)
a.的还原性强于的还原性,即S的氧化性弱于Cl2,可以证明硫的非金属性弱于氯;b.氯酸不是氯的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合物,不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故电子层数相同,S、Cl的原子半径的大小可以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d.氯化氢和硫化氢溶液的酸性强弱不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故选bd。
(3)
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相同电子层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半径大小顺序为。
(4)
若X位于第二、三周期,则b=a+6,若X位于第四周期,则b=a+16。
(5)
52号元素是Te,T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VIA族。
(6)
由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碳的同位素有12C、13C、14C,在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C原子和两个O原子,采用树状分类法分析讨论如下:①若二氧化碳分子中的O原子相同,则16O可分别与12C、13C、14C构成氧化碳,即存在3种二氧化碳;同理17O、18O各3种,共3+3+3=9种;②若分子中的C原子相同,O原子不同,则12C可分别与16O17O、17O18O、16O18O构成二氧化碳,即存在3种二氧化碳;同理,13C、14C分别形成3种二氧化碳;所以共形成3+3+3=9种二氧化碳;综上两种情况,可得二氧化碳分子的种数为9+9=18种。
17.(1) O Si
(2) N Mg
【解析】(1)
短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多有三个电子层(K、L、M),则A元素原子的次外层只可能为K层或L层,b只可能是2或8,又因为B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而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所以b只可能等于2,由,得。故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K层2个电子,L层6个电子,则A为O;B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M层4个电子,则B为Si。
(2)
根据题意,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比X元素原子多5,而Y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只比X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多3个,故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不是L层,而是M层。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L层为次外层时只能排8个电子,则X元素原子的L层为5个电子,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故X为N;Y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故Y为Mg。
18.(1)
(2)a、c、d
(3)CO、CO2
(4)2Al2O3(s)+6C(s)=Al4C3(s)+3CO2 (g) △H=+12 akJ·mol-1
(5) Al3++3H2OAl(OH)3 +3H+ Al(OH)3 4×10-28
【详解】(1)铝是13号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为看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速率越快,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a.分别将Na和Al同时放入冷水中,钠与水剧烈反应,铝几乎不反应,说明钠的金属性强于铝,a正确;
b.测定等物质的量的Na和A1与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与钠、铝失电子数有关,与金属性强弱无关,b错误;
c.Al(OH)3能溶于NaOH,说明Al(OH)3是弱碱,NaOH是强碱,所以钠的金属性强于铝,c正确;
d.用pH计测量NaCl溶液与AlC13溶液的pH,NaCl溶液的PH=7,是强酸强碱盐,AlCl3溶液的PH<7属于强酸弱碱盐,说明Na的金属性强于铝,d正确;
故选a、c、d;
(3)根据化学反应2Al2O34Al+3O2,每生产1吨Al,阳极产生吨氧气,若只生成CO,2C + O2 = 2CO大约会损失石墨=(24×)÷32=吨,若只生成CO2 ,C + O2 = CO2,大约会损失石墨=(12×)÷32=吨,实际上损失0.6吨的石墨,所以石墨被氧化为CO和CO2;
(4)碳在高温下与Al2O3反应生成Al4C3固体和CO2,化学方程式为2Al2O3+6C=Al4C3+3CO2,转移电子12e-,已知该反应每转移1 mol电子,吸热a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l2O3(s)+6C(s)=Al4C3(s)+3CO2 (g) △H=+12akJ·mol-1;
(5)①a点是硫酸铝溶液,属于强酸弱碱盐,铝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Al3++3H2OAl(OH)3 +3H+,
②在c→d段pH逐渐增大,说明沉淀逐渐溶解,到达d点,Al(OH)3沉淀已完全溶解,所以c→d时,A1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l(OH)3。
③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NaOH,当PH=5时开始出现Al(OH)3沉淀,说明此时建立了沉淀溶液平衡,OH-的浓度为10-9mol/L假如,铝离子浓度不变,为0.4mol/L,则A1(OH)3的KSP ≈0.4×[10(-9)]3=4×10-28。
19. 16 纺锤形 H2O>H2S H2O 和 H2S 都是共价化合物,H-O 键比 H-S 键键长短,键能大,所以 H2O 的稳定性大于 H2S Na2S2O3 0.8 Na2SO3 酸 HSO3- H+ SO32-,HSO3-+ H2O H2SO3+OH-,由于c(H2SO3)<c(SO32-),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
【分析】(1)硫原子16个电子,能量最高的是p能级;
(2)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键长逐渐增大,稳定性减弱;
(3)氯气具有氧化性,硫代硫酸钠被氧化;
(4)根据电离和水解程度进行分析;
(5)有c(H2SO3)<c(SO32-),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
【详解】(1)硫原子16个电子,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均不相同,故有16种运动状态,能量最高的是p能级,形状是纺锤形,
故答案为:16;纺锤形;
(2)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水和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键长逐渐增大,键能变小,稳定性变弱,
故答案为:H2O>H2S;H2O 和 H2S 都是共价化合物 ,H-O 键比 H-S 键键长短,键能大,所以 H2O 的稳定性大于 H2S;
(3)加入 Na2S2O3 除去余氯,氯气是氧化剂,Na2S2O3是还原剂,Na2S2O3被氧化,生成 0.2 mol SO42-,转移电子为0.2mol×4=0.8mol,
故答案为:Na2S2O3;0.8;
(4)同温同浓度的 Na2SO3、(NH4)2SO3、NaHSO3 三种溶液,Na2SO3完全电离,SO32-发生单水解,(NH4)2SO3完全电离后发生双水解,NaHSO3完全电离出亚硫酸氢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再电离,但电离程度比较弱,故c(SO32-)最大的是Na2SO3,
故答案为:Na2SO3;
(5)NaHSO3 =Na++ HSO3-,HSO3-存在电离平衡使溶液显酸性,HSO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由于c(H2SO3)<c(SO32-),所以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酸性;HSO3- H+ SO32-,HSO3-+ H2O H2SO3+OH-,由于c(H2SO3)<c(SO32-),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
20.(1) [Ar]3d7 O>N>C
(2)醛基、羟基
(3)4mol
(4)+ 3NaOH + NaCl+ 2H2O
【解析】(1)
Co的原子序数是27,则基态Co2+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7;C原子的原子序数是6,其轨道表示式为;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C、N、O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N>C。
(2)
根据结构简式可判断水杨醛所含的官能团为醛基、羟基。
(3)
水杨醛中醛基和碳碳双键均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水杨醛最多与4molH2发生加成反应。
(4)
水杨醛缩对氯苯胺中酚羟基、氯原子以及水解后又产生的酚羟基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一定条件下,水杨醛缩对氯苯胺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OH+ NaCl+ 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