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0 08: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的史实;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了解辽夏金元制度建设及其影响,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四等人制”及回族的形成,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诸政权的制度创设,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民族关系。
难点:辽夏金元诸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时空定位】
【教材梳理】
从10—13世纪,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为实现对所辖区域的有效统治,在与两宋长期并立的过程中不断取法汉制,同时又因俗而治,保留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各项制度。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为实现有效统治,元朝在制度创设上,承前启后、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模式,促成多元一体之“大中国”。
【预习任务】
任务1:阅读教材知识,完成“辽夏金元政权简表”的预习内容。
辽 西夏 金 元
创建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时间 916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06(蒙古) 1271-1368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会宁府-中都 大都
发源地 辽河上游 西北宁夏、陕北 东北黑龙江 漠北
重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制度,一制两称 猛安谋克制 行省制
任务2:请根据材料分析辽国职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8《契丹官仪》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意义: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有利于汉族地区农耕文明的延续;
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借鉴。
任务3:阅读教材,归纳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职能 影响
交通运输 修驿道、设驿站 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物资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设急递铺 传递公文
开通京杭运河 沟通南北
地方管理 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机关 见任务4
边疆治理 宣政院 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管辖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北庭都元帅府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澎湖巡检司 首次管辖台湾
任务4:结合材料和P61《元朝形势图》,想一想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影响:(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2)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与拓展】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材料一: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期”,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根据材料概括辽人和宋人的“中国观”,并思考: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宋人的“中国观”: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不包括少数民族。
辽人的“中国观”:不仅自称中国,而且承认宋朝也是中国人。
变化: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随着民族不断交融,文化趋于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
【对点检测】见平板
【巩固练习】
1.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ABD项。故选C项。
2.《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A【详解】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 故D项错误。
3.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这些做法(  )
A.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分裂 B.是民族政权对立的产物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D 辽朝南、北面官与金朝在保留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都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辽朝南、北面官的确立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A项;据“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可知是民族交融的产物,排除B项;据“南、北面官”与“猛安谋克制”可知民族隔阂并未消除,排除C项。
4.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
A.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出现海陆交流
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
D.蒙古帝国推动了欧亚大陆-体化进程
C【详解】根据“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可知蒙古帝国的统一使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即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故选C;元朝之前欧亚大陆之间存在海陆交流,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亚欧大陆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B;亚欧大陆并没有实现一体化,排除D。
5.元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改行汉法
C.加快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 D.落后民族最后被较先进民族所征服
D【详解】材料中“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出蒙古族采用汉族先进的文化及措施,维护统治,实际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A项排除;“推行汉法”是措施,不是本质问题,B项排除;“加快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是该措施的作用,不是本质问题,C项排除。故选D项。
6.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对于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 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 故选D项。
7.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详解】“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8.“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
A.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详解】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可知,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C项正确;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可知,该历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排除A项;南人原指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排除B项;“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勃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摘编自《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吸收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