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2.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 )
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 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 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3.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该作品( )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 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
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 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
4.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
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5.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 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钱币强化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具有时代针对性
B.西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钱币具有重要地位
C.钱币的形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自然观
D.“孔方兄”一词体现了西晋时期对货币的崇拜
7.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8.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气日盛,上至帝王公卿,下至文人士夫,莫不以擅书为荣。从篆、隶、章草诸书体中衍生出真、行、今草等诸多书体,各种书体大体齐备。这一现象产生的前提是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B.儒佛道三教并行
C.造纸技术取得突破 D.上层社会的示范
9.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10.如表为唐前期周公、孔子地位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时间 变化
唐高祖 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唐太宗 以“遵周公之事”,藏兄夺位,介怀于周公。诏尊孔子为宣父,作庙于兖州
唐高宗 颁行《五经正义》,以孔子为先师;“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后废周公庙
武则天 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 如前代国学祀周公,开元改为孔子并不祀周公
A.官方的意识形态缺乏稳定性 B.佛道传播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C.孔孟之道日益受到朝廷重视 D.政治统治需要影响人物评价
11.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12.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
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 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 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A
从传统的颠覆、信仰多元化可以看出当时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A项正确;仅凭材料中民众的宗教信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与儒家伦理的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对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A项。
2.A
根据所学可知,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材料中的“孝诸父母”、“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正是佛典汉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传统儒家伦理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揭示了佛典汉译时受到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影响,该现象未必发生在社会动乱时期,即使是盛世也有重塑家庭伦理的必要,排除B项;所谓思辨,一般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理论概念思考,据此可视“外来宗教的思辨化”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材料主旨强调儒经佛典关系,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应表现在官方对儒学的推崇,如将儒家经典列为教科书或者列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等,但材料的重心是汉译佛典,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3.C
《挥扇仕女图》中的中心人物显然是贵妇,画作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贵族而非市民阶层,排除A项;文人画重在写意而非写实,排除B项;画作只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无法得出唐代民众生活富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材料中“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表明,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从维护社会秩序及巩固政权出发,应加以废除,D项正确;揭露佛教欺骗宣传、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及减轻百姓沉重负担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佛教来自于印度,北魏的飞天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明显带有印度特征;到唐代,印度的特征逐渐减少,代之以唐朝的特征,表现为佛教的本土化,飞天还体现出唐代世俗女子流行发型,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A项正确;飞天造型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飞天造型中体现女性化,反映了唐朝的审美和社会风气的开放,无法反应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钱神论》是作者有感于朝廷纲纪大坏、贪鄙之风盛行而写的杂文,强化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具有时代针对性,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钱币具有重要地位,B项错误,符合设问,选择B项;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得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钱币的外圆内方,是天地乾坤的象征,钱币的形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自然观,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由“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 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得出“孔方兄”一词体现了西晋时期对货币的崇拜,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8.C
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取得突破,相对廉价的纸张使得书法艺术得以发展,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儒佛道三教并行与书法流行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AB项;材料反映上层社会同样醉心于书法,不属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前提,排除D项。故选C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从表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利用孔子来回强思想专制,因此政治统治需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学,一直稳定,排除A项;动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太绝对,从孔子的地位变化可得出,并不是一直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钱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篆锦、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等多样文物,反映了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B项正确;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隋唐时期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体现佛教的发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开明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2)史实: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自信。
(1)原因:根据材料“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在整个第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可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可知,开明文化政策(兼收并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动。
(2)史实:根据材料“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可知,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根据材料“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可知,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