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精细管理 激情教育 高效课堂
新疆鸿德实验学校
主讲人:徐志远
高效 务实 精心 严谨
2021年·全国乙卷
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解题思路+知识拓展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时间:西周—春秋
采邑:包括土地和人民
赐者: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受赐者:卿、大夫
现象:贵族采邑越来越多;诸侯国大夫采邑数十个
土地和人口数量增多
结合课本:分封制受到挑战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春秋时期为“逐渐瓦解”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采邑封授原则不被遵守。如“隆杀以两”、“卿备百邑”等原则,封者与受封者均不遵守。如此则会出现采邑主封邑越来越多,其实力越来越强,终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拓展:
政治角度下的春秋采邑变化
隆杀以两:礼制下尊卑有别
卿备百邑:卿可有一百邑
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好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时间:西汉末、东汉中期
变化:南阳、豫章、零陵户数显著增加;代郡、太原、汝南户数明显下降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好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王莽夺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
拓展: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1、地理条件
2、农业生产
3、战争
4、政治制度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时间:宋代
1、官府:农为本,毋舍本逐末
2、苏辙: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3、郑至道:士农工商皆本业
商业繁荣,农商流动
士者出身多样化
打破传统“崇本抑末”观
拓展:
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时间:明清
现象:“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
编撰者:士绅
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忠孝友悌等观念与儒家经典一致
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拓展:
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
明末以来,具有悠久传统的善书呈现空前繁荣景象
从宏观上看,其内容即封建伦理道德的通俗化、普及化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没有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时间:1898年
关键:废八股;经学书犹有人买;新学书籍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戊戌变法
拓展:
《乱世潜流》——罗志田
戊戌年五月,朝旨废八股,江西书商晏海澜立刻慨叹“废时文去二千金赀本矣!”可知刻书卖书者当下就要受影响……
由于尚有“五经义”这科目在,晏的损失当不如以前估计之大。但戊戌政变后科举果然复旧,晏在新学书籍上的投资又面临当下的损失(即使他有远见将新学书保存到几年后再次改科考时,资金的回收期也太长),改科考对书商的直接影响是很明显的。
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的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时间:1934年
提出者:毛泽东
落脚点:工作方法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如何领导、组织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
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的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在1935年
1923年
拓展:
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毛泽东
有两个问题,同志们在讨论中没有着重注意,我觉得应该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讨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两斗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惠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时间空间:土改后;解放区
1946——1949年土地改革
土改后,女性参与到家庭经济中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但非绝对平等。
拓展:
《中国土地法大纲》
条: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同意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拓展:
《土地改革与妇女工作的新任务》——邓颖超
成千万无地少地农民与广大农村劳动妇女都卷入了这个运动。他们摧毁了乡村里数千年的封建势力,他们不仅获得了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积极性。因此,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翻了身。特别是劳动妇女的伟大力量,在这一运动中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她们在土地改革运动的各种封建斗争中,在生产战线上,在支援前线与担任后方勤务工作上,以及在农村里代替男子的各种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英雄的姿态。
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工人 劳动人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工人 劳动人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时间1:1957年
时间2:1950年及其后
沿海:上海、天津、工人占比最大
内地:陕西、新疆、农民占比最大
建国初期
“一五计划”结束
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工人 劳动人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拓展:
新中国“一五”时期的工业分布
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家面临的工业发展格局是寡而不均。经由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本来薄弱的工业基础一直没有恢复。同时,主要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以占全国12%的土地集中了工业产出的70%以上。这种不平衡分布显然不符合依赖工农支持、追求“均贫富”的执政党的施政愿望。1950年8月的中财会议上就提出,应“改变工业生产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倾向”…
在工业布局上,“一五”时期实施了苏联参与援建“156”项重点项目,主要立足于推动内地工业基地的建设。
地区 项目数 占全部项目数百分比(%)
东北区 56 37.3
西北区 33 22
华北区 27 18
中南区 18 12
西南区 11 7.3
华东区 5 3.4
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时间:16—18世纪末
主题:特许公司
(大致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重合)
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拓展:
英国特许公司
在推行“重商政策”、开拓海外市场和贸易方面,最典型的还要数英国:这不仅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典型的重商国家,它的特许公司最为发达并忠实地履行英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开辟了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殖民地和贸易空间,在商业上、领土上和政治上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还在于英国的商业冒险家们如何组织起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冒险公司”,又如何不断地发生分化并从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特许公司,又如何一步步地向东印度、西印度和“南大陆”扩张其实力,几乎都可以找到其历史活动的清晰线索。
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声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时间:18世纪90年代初
空间:法国
核心:否定家长对孩子的监禁;限制父权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期间,国家立法取代家庭专制
拓展:
契约问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大部分18世纪的欧洲人均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这种家庭模式有意无意地在他们中运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人希望摆脱自己鄙视的政治父王,但是他们并不寄希望由另一个社会地位更高的人来继任王位,而希望以另一种家庭形态来取代国王与王后。在新的家庭形态中,双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自主权的孩子,尤其是兄弟。…“立法会议一路除旧布新,不断进行改革,务要破除旧有的家长特权。这项努力,是一个大计划的部分,也就是不但要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全面建立契约式的关系。”…自由思想运作个人与国家的新关系。这个新关系,正透过制宪会议的立法行动开始生立基:个人以个人的身份,通过契约,与国家取得关系(在此,这项契约关系,系已宣誓效忠的形式,亦即签约大典的最高重心表达)。家庭对社会依然重要,但是它作为政治基石的必要性开始动摇。
34.青春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
A.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B.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经典物理学家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D.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通认可
时间:1900年
核心:物理学已经完善,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的主导地位未受到动摇
拓展:
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
——《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
开尔文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皮洛克以将油墨滴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显示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文化冷战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皮洛克以将油墨滴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显示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文化冷战
拓展:
“二战之后东西冷战开始,抽象艺术在西方阵营中被大力提倡,它貌似和政治绝缘,不描绘任何政治图像,但其背后存在着类似的动机——敌人反对的就是我们赞成的”。当苏联和其东方联盟确立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的风格——艺术成为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么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则希望通过抽象绘画来和“罪制约”的铁幕政权拉开距离。抽象貌似避免了任何具象和再现的因素,体现了所谓艺术的无拘无束和自由。他是看不见的审美政治,自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
拓展:
纽约派领军人物 杰克逊·波洛克
抽象表现主义作品
拓展:
“二战之后东西冷战开始,抽象艺术在西方阵营中被大力提倡,它貌似和政治绝缘,不描绘任何政治图像,但其背后存在着类似的动机——敌人反对的就是我们赞成的”。当苏联和其东方联盟确立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的风格——艺术成为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么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则希望通过抽象绘画来和“罪制约”的铁幕政权拉开距离。抽象貌似避免了任何具象和再现的因素,体现了所谓艺术的无拘无束和自由。他是看不见的审美政治,自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
41.材料题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工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战争之间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世纪》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代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还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之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证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第一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1)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工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战争之间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希罗多德
1、有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记述丰富,涵盖广泛
3、富有创新精神
4、力求客观真实,辨伪存真
5、史料调查与实地考证
第一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1)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司马迁
1、记述丰富,涵盖广泛
2、富有创新精神
3、注重探究辨析
4、力求客观真实
5、史料调查与实地考证
6、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材料二:《世纪》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代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还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之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证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一问——解题步骤2:答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1、历史学家的使命感
2、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
3、创新精神
4、开阔的视野
5、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工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战争之间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第二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1)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历史背景。(12分)
《历史》
1、希腊城邦的发展
2、丰富的神话与历史
3、多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结合所学知识: ①经济:海外贸易与工商业发达 ②文化: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1)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历史背景。(12分)
《史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繁荣
2、儒家思想的影响
3、注重探究辨析
4、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传统
材料二:《世纪》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代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还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之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证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二问——解题步骤2:答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历史》
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
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第三问——解题步骤1:设问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要素
1、丰富的史实素材
2、在特定的时空下叙述历史
3、客观、如实记载
4、一定的治史思想与原则
5、撰写者的学识和素养
6、注重史料的多重印证
《历史》:保存人类的工业;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美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赞扬雅典人,却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
《史记》:皇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记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识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三问——解题步骤2:答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1、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
2、有指导思想
3、客观、准确的记载
4、丰富的史实
5、有作者的认知
42.材料题: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时政热点:建党100年
解题步骤:明确问题要求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两次会议
两次会议间中共的发展
发展原因
建立关联,找共性
是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
第三问——解题步骤2:选定议会
如何选择:
是否清楚会议内容与召开背景
是否知道会议与会议之间的史实
明确发展重要时期
创建时期:一大、二大
革命时期:三大、四大、五大
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六大、遵义会议
全面抗战时期: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
第三问——解题步骤3:论点与论证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空时:武汉
重要内容:总结大革命是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示例:两次会议——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时间:19365年1月
空时:遵义
重要内容:解决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坚持正确的方针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三问——解题步骤4:答题
两次会议: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论点:坚持正确的方针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成功的保障
论证: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主义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去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此之后,毛泽东组织了秋收起义,但敌强我弱,起义失败,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夺取政权,开辟革命新道路。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展开了大规模“围剿”,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每次危机关头,及时纠正错误的路线,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是促使革命事业继续开展,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47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于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以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长乐自叙》,见其自叙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中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级的因素。(6分)
第一问——解题步骤1:设问分析
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于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以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一:肯定赞扬——为人纯厚;好文能学;忠孝两全;讲道德,不贪财
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二:有贬有褒——为人质朴、有气度,但是为臣不忠
材料三:《长乐自叙》,见其自叙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中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材料三:全面否定——没有廉耻;不忠不义
第一问——解题步骤2:答题
材料一:高低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
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
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
(1)分别概括分析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批评
第二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于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以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自我评价
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官修史书评价
材料三:《长乐自叙》,见其自叙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中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私人修史北宋欧阳修评价
第二问——解题步骤1:设问与材料分析
1、时代因素
2、评价者的立场和准则
3、评价的角度
材料可知
结合所学:论丛史出
史料的挖掘与辩伪
第二问——解题步骤2:答题
1、评价的角度
2、评价者所持的标准
3、时代变化
4、史料考订与发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