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0 09: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语文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迟钝、描绘、隧道、膨大、开辟、脑颅、数十吨”等词语。
2.通过朗读、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看图猜恐龙,激发兴趣:
(1)出示恐龙图片,学生抢答: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知识很丰富,对于恐龙了解很多。老师这里有几种恐龙,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你们能帮帮我吗?
出示:霸王龙、剑龙、梁龙、翼龙、三角龙、
(2)概括恐龙特点:大家对这些恐龙都非常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它们?
预设:凶猛、笨重、迟钝
2.出示孔雀、鸽子的图片:这两种动物你们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呢?
预设:轻盈、五彩斑斓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恐龙和鸽子、孔雀表面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科学家进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
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生齐读。
4.揭示课题: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中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
板块二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①强调读音:这几个字的读音要引起注意,“栖”在本课读qī,不读xī。“膨”和“盈”是后鼻音。“隧”是平舌音。“崭”是翘舌音。“茹毛饮血”中“血”读“xuè”,
②理解词义:这些词语中,有哪些是你不太理解的?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如:
凌空翱翔:高高地在空中回旋地飞。
茹毛饮血:茹:吃。指原始人类还不知熟食,连毛带血生吃鸟兽等。
出示“中生代”:“中生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刚开始老师也存在一定的疑惑,因为在课文中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课后我去查阅了资料,还打听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说法,才对“什么是中生代时期”有了一点点认知。我想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大家。
播放视频
师小结:看了视频,你们对中生代时期有所了解了吗?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像这样查找资料或者请教别人。
③指导书写:出示“隧”“翼”:这两个字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要引起注意。“隧”字右边是半包围结构,被包围的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最后写走之底。“翼”字很容易写错,老师教大家一句口诀:羽字头,田字腰,共字脚。请大家在课后田字格旁边分别把这两个字练习两遍。
板块三 提出问题,梳理筛选
1.引导提问:对于恐龙,很多同学都非常感兴趣。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恐龙。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者有哪些问题想问,可以在旁边写下来。
2.小组交流,梳理问题:接下来请四人小组交流你们提出来的问题,筛选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
3.展示问题:同学们刚才自由地认真地读了课文,提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问题。我发现同学们对以下几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板块四 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20’)
板块四 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存在疑惑。
2.理解“点睛之笔”:什么是“点睛之笔”呢?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3.生找句子,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4.师引入:这句话在课文第2自然段的末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系上文来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把有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生交流,反馈。
5.出示句子:
①早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②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6.师生交流:
①生读句子,发现顺序:同学们,从以上三个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学说
经历了“开始注意——提出假说——发现证据”这一过程。
②师引导:这看似简单的三个过程你们知道经历了多久吗?
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19世纪”、“20世纪末期”: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估算这项研究经历了200多年。
③体会研究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研究横跨了整整一个世纪?
预设:因为提出假说后一直找不到证据。
师引导:如果你是其中一位科学家,你会有什么心情?
预设:失望、焦急……
④体会心情:因为找不到证据,这种感觉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他们有没有因此放弃?(没有)终于,许多年后,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些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理解“欣喜若狂”:你能读出这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吗?
指名生读句子,全班齐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⑤理解“点睛之笔”:可见找到的恐龙化石对于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说是多么至关重要啊!因此文中称它为“点睛之笔”。
⑥拓展: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还可以读一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看看还会有哪些新的了解。
出示资料袋内容,生自由读一读。
7.观看视频,课堂小结: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提问,还要学着解决不懂的问题,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资料都能帮助我们对问题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8.布置作业:
①抄写本课词语,并试着用上“点睛之笔”写一句话。
②搜集有关不同种类恐龙的图片和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