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5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5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0 09: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
王安石
有这样一个文人,他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


导入课文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古都一向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垂青之地,它们凝聚着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丰富内涵。古都如星璀璨,散落在中华大地。而登临怀古之诗,也不知凡几,照耀着文学的世界。
今天我们将走进怀古诗的世界,感受王安石的兴亡之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介绍作者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桂枝香》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介绍作者






怀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词的题目。
金陵:今南京,六朝古都。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题材:咏史怀古诗。
知识拓展
了解“咏史怀古诗”
①诗词形式: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对比 烘托 用典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手法
感慨国运衰微 昔盛今衰 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 :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情感
鉴赏步骤
怀古诗的结构
1
2
3
4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其事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体悟情感
分析技巧
抒己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朗读诗歌
明确字音:
棹(zhào)
鹭(lù)
簇(cù)
矗(chù)
谩嗟(màn jiē)
整体感知
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明确: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澄江、翠峰、帆棹、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淡云、星河、起鹭,营造了一幅雄伟壮阔,繁华热闹的场景。
由所见引发的感慨。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继而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上阙从哪句开始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高远眺
时令:
地点:
人物:
方式:
晚秋
故国高处
自己
登临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第10页
萧索,以“悲情”为基调
知识补充
①时空
②感官
③动静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写景手法
1、修辞
2、时空:时间+空间
3、感官:味、嗅、视、听、触
4、动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5、色彩:明丽、绚烂、暗淡…
6、虚实
7、点面
8、白描
9、正侧
温故知新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用典。“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运用了何种手法?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峭拔。
知识补充: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远眺之近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练:白色的绸缎
2、簇:箭头,形容山峰林立
比喻
用了什么写景手法?
比喻、色彩、用典、远景
3、澄江似练:用典,化用谢朓
“澄江静如练”。
生动形象
相互映衬,明丽多彩
含蓄典雅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远近结合x动景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动态)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1、帆、棹:船
3、酒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4、矗:直立、高耸;竖起来。
2、西风:秋风,照应“晚秋”
写景手法: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色彩
层次分明
富有生机
相互映衬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日落西山 ,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彩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彩舟”“星河”两句,顿增明丽之色。以“画图难足”一句,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彩舟:画船、兰舟,装饰华丽的船
2、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
3、画图难足:总括上阙金陵美景。
写景手法:高低、色彩、动静
层次
分明
浓淡搭配、互相映衬
富有生机
上阙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出美妙的金陵景色的呢?
金陵怀古
澄江
翠峰
归帆
酒旗
彩舟
白鹭


低 →高
注重色彩
修辞:比喻、用典
动静结合
层次分明
比喻。“似”“如”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用典。借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色彩鲜明。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上阙写景手法总结
上片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景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壮丽又略带萧瑟的场景(景象),表达了自身对金陵景象的喜爱之情。
上阙小结
思考: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课堂小结
1、理解记住常见写景手法。
2、赏析写景手法时,应一句一看,或两句一看,或几句
一看,注意相对性。
3、整合答案时,要先概括,再结
合诗句分析。
4、要分点答题。
牛刀小试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本诗写景精妙,试做分析。
1、色彩映衬。“黄鹂”“翠柳”“白鹭”“千秋雪”,色彩丰富、明丽。
2、动静结合。前两句为动景,后两句为静景,有动有静,富有情趣。
3、注重层次。“窗含”句为远景,“门泊”句为近景,由远及近;第一句为低处之景,第二句为高处之景,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4、视听结合。黄鹂“鸣”是听觉,看到的景色是视觉。视听结合,画面生动。
作业演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代-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本诗写景精妙,试做分析。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
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
悟情
问题探讨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因何而“叹”?
“叹”些什么 ?
▲王安石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
“门外楼头”,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的例子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杜牧《台城曲》
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
下阙——悟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空叹朝代的兴亡,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很难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
下阙——悟情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代荣辱。
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下阙——悟情
以大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匆促变迁,抒惆怅、悲叹之情
借景抒情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下阙——悟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用典
下阕——悟情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1.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灭亡的史实,告诫当权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切勿重蹈覆辙。
2.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忧国忧民)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用典
借古讽今
本词手法总结:
(也是怀古咏史类诗词常用的手法)
景 人 事 情
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韩擒虎 陈后主 张丽华 韩擒虎攻入金陵,俘获陈后主和张丽华
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与关怀
时时犹唱《后庭花》 商女 1、作者想到了哪些古人?
陈后主
二、思古人:
作者回忆了哪些古事?
三、忆古事: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沉重的叹息。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
念往昔: 回忆过去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门外楼头:用杜牧诗句加以点染,简洁有力。借古讽今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以虚衬实,虚实结合。一个“念”子,作者的视角从现实的深秋美景,转入了对历史的思索。以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繁华的生活与破亡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叹。
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用典。引杜牧诗句,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门外楼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这两句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不满之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凭高:站在高处。谩:徒然、枉然。荣辱:偏义副词,耻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态度如何?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但:
只有
凝结,引申为一直
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黯淡地绿着。
思考: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借景抒情,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匆,抒发悲叹之情。
凝: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思考: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借景抒情,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匆,抒发悲叹之情。
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商女:
至今、时时:
《后庭》:
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历史教训:改变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生活,让悲剧不再重演。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译文: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
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
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不是闲笔,而是直抒胸臆,为了劝诫统治者及时止损,改变这种会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生活,让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结合历史,
谈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诗人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不满之情。
悟情
用典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人用“至今”和“时时”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作者借古讽今,想要让统治者从这种因奢靡荒淫而误国的生活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否则结果只会是“悲恨相续”。
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发出空叹,而是要从政治上警告统治者们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四、抒情志:
讨论明确:“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多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5.作者在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效果?
下阙小结
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悲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荒淫导致国家覆亡的历史,警醒人们勿忘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出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主旨归纳:
下阕——悟情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1.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灭亡的史实,告诫当权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切勿重蹈覆辙。
2.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忧国忧民)




鉴赏写景词句的步骤:
首先弄清写什么,即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其次分析如何写,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描写了......., 运用……手法, 通过 ……景物(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意境),表现了/表达了……情感/主旨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摆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但仍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
总 结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情景式默写
情景式默写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旧事随流水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