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0 10:2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部分 1+X群文阅读精练
七年级上册
2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目录
01
全文精析精练
02
考点演练
03
群文比较阅读
全文精析精练
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约定
舍弃
离开

同“否”
舍弃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
拉,牵拉
回头看
文章采用___________形式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用词简洁传神:
①文章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表现了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 ②“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_________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对话
知错欲改
③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主旨《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主旨
思维导图
1.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元方反驳客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演练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年之后
B. 太丘舍去/则有去国怀乡
C. 待君久不至/色愈恭,礼愈至
D.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1. B【解析】A. 约定/满(一年);B. 离开;C. 到/周到;
D. 回头看/拜访。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去/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 去后乃至/旦辞爷娘去
C. 元方时年七岁/四时之景不同
D. 下车引之/属引凄异
B
2. B【解析】A. 舍弃/学舍;B. 离开;C. 当时/季节;
D. 拉/延长。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
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 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尊在不在?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群文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原文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参考译文
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保全。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矜、寡、孤、独、废疾者
B. 子可去/去后乃至
C.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D. 而入有义之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1. D 【解析】A. 病;B. 离开;C. 表转折;
D. 正义,仁义/含义。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
/
4. 《陈太丘与友期行》与本文都写到了朋友之间的交往,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的交友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时间出行能够得出做人交友要讲求诚信的道理。从朋友身患重病哪怕大敌当前荀巨伯也不愿舍弃他可以得出交友应有情有义的道理。
5. 《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方正”门,而本文被编入“德行”门,《世说新语》的编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针对友人的言而无信、对子骂父,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用“入门不顾”的行动,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可见元方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因此被编入“方正”门。荀巨伯看望生病的友人,正值胡人攻进友人所在的城,他却不离开,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代替友人的生命,可见他有情有义的美好品行,因此被编入“德行”门。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原文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 ”对曰:“仿
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⑧,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诣:拜访。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能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有客人在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做饭。太丘和客人谈论玄理。兄弟二人正在烧火,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竹箅,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竹箅,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所收获的知识吗 ”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一起叙说,互相改正错误,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可以了,何必要吃饭呢!”
参考译文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仿佛志之 ________________
(2)二子俱说 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得。
一起。
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可以了,何必要吃饭呢!”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二 人 进 火 俱 委 而 窃 听 炊 忘 著 箅 饭 落 釜 中。
4. 你能从本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陈太丘与友期行》:做人要言而有信,要坚持原则,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本文:要善于抓住学习的机会。
5.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是个聪明善辩的孩子,结合本文分析元方聪明善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或: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谈话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②元方拥有好学的精神,善于抓住学习的机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