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核舟记 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核舟记 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0 10:31: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第四部分 1+X群文阅读精练
八年级下册
24* 核舟记 (魏学洢)
目录
01
全文精析精练
02
考点演练
03
群文比较阅读
模拟
全文精析精练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能以径( )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句末语气词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内容做分类统计。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来介绍的。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逻辑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 )之。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零数、余数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慢慢地

用颜料等涂上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说明核舟体积小,以核舟的小来衬托核舟上的景物之多,说明王叔远________________。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雕刻技艺惊人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
①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暗示活动的背景,引发读者的兴趣。
②对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成为船头三位泛舟者活动的背景。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而多髯(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高高的帽子
泛指胡须
说话
靠近

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不相类似
弯曲
分明的样子
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作者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可历历数也”的说明。
核舟中人物造型的对比:
僧俗神态的对比;两个舟子一动一静的对比;核舟整体色彩与刻字色彩使用的对比;船头和船尾设置的对比等。这些对比为核舟带来艺术上的层次美、差异美、意趣美。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同“横”
好像……的样子
作者描述“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清楚明白
朱红
文章的详略:作者______船正面,_______船背面,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详写
略写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 )不盈( )寸。盖简( )桃核修狭(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竟然

挑选
长而窄
最后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内容多的特点;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思的巧妙。
结尾的赞叹句呼应开头“________”二字。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列数字
作比较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奇巧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主旨
思维导图
总写(第1段) :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分写(第2~5段)
正面
船舱: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船头:苏东坡、佛印、鲁直——外貌、动作、神态各异
舟尾:描写舟子的动作、神态
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总写(第6段):总括核舟内容,赞叹雕刻家高超的技艺
作者从东坡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直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佛印的神态“_____________”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
考点演练
右手执卷端
_左手抚鲁直背
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矫首昂视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可二黍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B.若啸呼状/若士必怒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彼竭我盈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讲信修睦
C
1.C【解析】A.左右/答应;B.好像/如果;C.满;D.长/培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气象万千
B.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C.若啸呼状/若儿戏耳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A
2.A【解析】A.模拟/气象;B.大约;C.好像;D.挑选。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一)阅读《核舟记》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群文比较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原文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啼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
参考译文
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的。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 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
(4)众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
夹杂。
即使。
大腿。
消失。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又 夹 百 千 求 救 声 曳 屋 许 许 声 抢 夺 声
泼 水 声。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
/
/
4. 概括说明《核舟记》和本文在写作目的和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目的:都是表现艺人技艺的精湛;写法:都对艺人技艺做了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
5. 《核舟记》与本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和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等)
(二)阅读《核舟记》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
原文
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⑦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⑧。
(节选自宋起风《核工记》)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⑦舣(yǐ)舟:停船靠岸。⑧乃尔:如此这般。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参考译文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核向背皆山(正面)
B. 类司更卒(像)
C. 负卷帙踉跄行(背着)
D. 有客凭几假寐(凭借)
D
1. D【解析】凭:靠着。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松 下 凿 双 户 可 开 阖 户 内 一 僧 侧 首
倾 听。
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
/
/
/
4. 简要说说《核舟记》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对作品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作者先介绍中间部分,即船视觉上的主体,再分别介绍船头、船尾、船背。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作者按照山坳、山麓、户内、河滩、小舟的顺序进行说明。
5.《核舟记》和本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概括它们共同具有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人物的神态、动作雕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