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7 14: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程标准]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______________”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
2.过程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①内容: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意义: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____________”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________________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
a.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
b.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建设上来。
②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过程
(1)中共十二大
①时间:________年。
②内容: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______________,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
①时间:________年。
②内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的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南方谈话
①时间:________年。
②内容
a.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质:解放生产力、______________,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____________。
(4)中共十四大
①时间:________年。
②内容: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共十五大
①时间:________年。
②内容: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思想:提出“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阐述了______________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2.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____________的新问题。
2.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______________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__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
3.地位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____________,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4.评价
(1)涵盖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2)是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进一步回答了__________________、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创造性地回答了________________、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知识点一 伟大的转折
1.
右图是邓小平同志给《光明日报》的题词。对这一题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题词的时间可能是1977年前后
B.题词内容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导思想的转变
C.题词说明中国思想界开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D.题词否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
C.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4.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早系统提出这一理论的中共会议是(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7.
右图是一张著名的照片,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天的流行队伍里的一个场景。人群中打出的横幅,实质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
A.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B.希望“文革”早日结束
C.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拥护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信心
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知识点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如何保持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10.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一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三位伟人的理论创新有何相同特点?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清单
一、1.文化大革命 2.(1)①实事求是 ②两个凡是 特色社会主义 (2)①a.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1.(1)①1982 ②走自己的路 (2)①1987 ②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①1992 ②a.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发展生产力 c.综合国力 生活水平
(4)①1992 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①1997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 (6)一国两制 和平与发展 2.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1.(2)与时俱进 2.(1)先进生产力 (3)最广大人民 3.指导思想 4.(1)政治 经济 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什么是社会主义 (4)建设什么样的党
对点训练
1.D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相关知识。从命题形式看,属于反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没有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反而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2.D [注意关键词:最深远的影响。这次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改革开放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D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4.B [十三大最早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A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前,人们的思想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偏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南方谈话”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B [中共十四大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思想禁区。]
7.D [注意时间“1984年”,当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A项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已经解决这一问题;B项当时“文革”早已结束;C项时间更早,排除。]
8.C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不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
9.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现阶段的指导思想,在2002年十六大上已经确立,党的作用是为政府提供指导思想,A、B两项是政府职能,不符合题干要求;作为党自身建设和自我完善,大方向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然后才是执政能力问题。]
10.B [领导我们“站起来”、“富起来”的和“引路人”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他们的思想分别在党的七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合运用
11.(1)否定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更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12.(1)理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内容: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或明确提出反帝,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进程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2)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贡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意义: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3)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特点: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要点 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充分了解国情基础上的一个正确判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观点超越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属于“左”倾思想的表现。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要点 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统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