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7 14: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召开会议
(1)时间:________年底。
(2)内容
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
在发展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__”。
2.影响
(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
“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文革”结束后
①教育战线全面____________,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____________。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之初
①提出教育应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
①方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成就
a.初等教育:大力普及____________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__》。
b.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_并举。
c.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____________专业,建立了________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
①高等教育:实施“____________”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教育投资:实行___________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③社会办学:启动“__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④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____________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
1.“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论述出自(  )
A     B      C     D
2.
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3.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  )
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D.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4.新中国前17年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
①在校生数量大增 ②学校数量大增 ③中等学校发展最快 ④高等、初等学校和小学都得到较快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二 动乱中的教育
5.“文革”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③通过推荐就可以上大学 ④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为下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6.“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安静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号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你被山东大学录取
知识点三 教育的复兴
7.“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8.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
右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明了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0.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这样提是基于怎样的前瞻观点?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共十四大是怎样实施这一要求的?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有哪些?
(3)为了“根本大计”,我们对发展中国的教育还应该思考和实践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江泽民《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发展教育与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2)结合材料二分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结合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此,教育应该作出怎样的改革?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清单
一、1.(1)1949 (2)①人民教育 (3)半殖民地半封建
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全面发展 德育 体育
3.全日制学校 半工半读 4.(1)国民教育 (2)德才兼备
二、1.(1)大中小学 (2)高考制度 (3)工农兵学员
2.(1)教育事业 (2)专门人才 (4)发达国家
三、1.邓小平 2.(1)①拨乱反正 ②高考制度 (2)①优先发展 ②科教兴国 (3)②a.九年义务 义务教育法
b.职业教育 c.边缘学科 学位 自主权 (4)①211工程 ②国家拨款 ③希望工程 ④职业教育
对点训练
1.A [材料论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毛泽东,故选A项。]
2.D [从赴校证上的时间“1957年”可以排除A、B、C三项,因为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方针政策。]
3.D [A、B、C三项均为事实,符合题意。而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4.C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以上选项都符合要求。]
5.B [“文革”的发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出现了教育混乱的局面,同时,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急剧下降,学员参差不齐,最终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为下降。故①②③④都符合“文革”时期教育领域的表现。]
6.A [结合“文革”期间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发展状况,可排除B、C、D三项。]
7.B [1977年冬恢复高考,教育重新受到高度重视,从材料可以看出,至此以后其人生发生重大转变。“教育大革命”对我国当时的教育造成了很大混乱;1972年中美关系只是正常化,双方的教育交流很少,而且当时其在“上山下乡”;1986年才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8.C [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望工程”是动员社会力量办学,为普及全民义务教育而启动的工程。]
10.C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综合运用
11.(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投入:①大量的资金投入;②广泛的社会宣传;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④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3)坚决实施“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方针和《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现代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解第(1)问时要注意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各种人才。这种提法是在面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下提出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解第(2)问时要注意从资金、社会宣传、法律保障等方面总结答案;解第(3)问时要注意结合现代化教育的形势进行总结,可以从依法治教的角度去思考。
12.(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不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智力保障;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教育发展是一句空话。
(2)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间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3)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解析 本题以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去分析,注意现代化对教育的作用。第(2)问应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去分析。第(3)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改革措施应联系教材内容来回答。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2)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方法点拨 解答图表型材料问题,可以使用“三读”“三比”法。“三读”指读图表、读注释、读设问。“三比”即纵比、横比、图表与图表比。将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与教材知识衔接,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发展表现:小学、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校数量成倍增长,尤其是小学和中等学校增长较快;在校生人数成倍增加,远远超过旧中国的在校生数。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根据国情,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方法点拨 第一问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发展历程回答,大体为教育奠基、探索道路以及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三个方面。第二问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以及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归纳。
答案要点 (1)发展历程: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二、学习延伸
分组调查收集你所在学校资料,举办一次班会,介绍你校发展的历史。
方法点拨 ①组成调查小组,分组时一般参考下面两种方式:一是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二是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及建设、学校发展规划等;
②分头调查收集学校发展资料:充分利用学校的档案室、校史陈列室,也可以采访的形式通过学校主要领导人进行了解;
③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对于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建议请学校部门领导审核、修改;
④班级交流、总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调动学生探讨学校的发展问题,总结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答案要点 根据调查结果,自行组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