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江苏兴化模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尊儒尚佛,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考虑,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而西方则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A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贵贱有序”反映的是孔子维护周朝的“礼”,这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与“爱人之心”不符;“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非政治思想,也可排除。
答案:B
3.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答案:D
4.(2014·蚌埠调研)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答案为C项。
答案:C
5.(2014·衡水高二期末测试)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要改造人性,需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了各派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这说明在当时出现了各派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B项正确。
答案:B
6.下面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解析:《塞翁失马》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观点相符合。
答案:A
7.《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
A.同情人民的疾苦 B.倡导“无为而治”
C.提倡辩证法思想 D.主张“道法自然”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尚贤”“不贵”“不见”“好静”等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B
8.“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治,故设立君主进行统治。诸子百家中主张君主专制的是法家。
答案:A
9.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因与皇权结合而走向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经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A、C两项是儒家学说的影响形成的原因,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0.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解析:①体现了“兼爱”思想,属墨家;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④中的“仁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下面图片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材料一中,“仁”在孔子思想中有何地位?在孔子看来,“礼”是指什么?(6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9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托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5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三个关键词“教主”“教育家”“政治家”;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礼”是指周礼。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12.(2014·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4分)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8分)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