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南宋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因此答案为C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也可判断出答案为C项。
答案:C
2.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 )
A.天理的核心是“仁” B.“心即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理”
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朱熹的观点,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答案为A项。
答案:A
3.“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下图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C.朱熹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形成理学与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理学是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是与儒学相对立的学说,答案为D项。
答案:D
4.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饿死、冻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的观念后来发展为(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同”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应当以天理来维护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答案:C
5.(2014·上海高二检侧)人名中蕴涵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 )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流思想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人的自然欲求受到三纲五常的束缚。从守节、克让、从信、安仁、端礼、忠恕等人名即可判断出答案为D项。
答案:D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可能会以下列哪一种叙述回答( )
A.学问要求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贤先圣的经验心得
C.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反省
D.要勤于温习
解析: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答案为C项。
答案:C
7.(2014·徐州月考)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要为陆九渊设计台词。下列设计合适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该诗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用反省内心的方式获得天理,与下列哪一观点的要义最接近( )
A.孟子的“人性本善”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D.王守仁的“致良知”
解析:“反省内心”即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因此材料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最接近。
答案:D
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B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C、D两项为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C、D三项均不属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五人均是儒学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的思想。答案为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2014·中山调研)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10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论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1)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程颐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10分)
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心”的理解,材料强调了“心”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第(2)问,比较材料内容可知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承认“理”的存在,也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第(3)问,结合宋明理学对社会发展、民族性格的塑造等方面的积极、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1)唯心主义观点。“致良知”。
(2)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的。
(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答出其中3条即可)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答出其中3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