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说明其形式通俗,且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的“风”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的《离骚》。该诗篇所体现的风格是( )
A.现实主义 B.自由主义
C.浪漫主义 D.理想主义
解析:屈原创作的《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答案为C项。
答案:C
3.“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句话所反映的文学体裁的突出特点是( )
A.句式自由灵活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称为“长短句”,可配乐演唱
D.使用章回体裁
解析:题干语句出自汉代司马相如所写的汉赋。汉赋的特点是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解析:根据“开元全盛日”“天宝后”等时间信息,并结合诗句内容,可判断该诗人必定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A项生活在初唐,B项生活在盛唐,D项生活在晚唐。
答案:C
5.(2014·洛阳检测)有人这样评价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辛弃疾、李清照 B.陆游、辛弃疾
C.苏轼、辛弃疾 D.陆游、李清照
解析: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属于婉约派,陆游作品中的不少词的风格与婉约派相似,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6.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如痴如醉和另类赏析。下列有关古典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居易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B.宋词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李清照生活在南宋时期,她的词属于婉约派
D.唐诗宋词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
解析: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排除A项;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排除C项;唐诗宋词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不是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答案为B项。
答案:B
7.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解析:唐代以后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答案:C
8.“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描述的古代文学形式是( )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元曲通俗生动,可雅可俗,符合题意。
答案:D
9.“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聊斋志异》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秋坟鬼唱”“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
答案:D
10.(2014·重庆一中期中测试)下表是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的三部。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
著作
体裁
作者
风格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三国演义》
诗歌
施耐庵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A.体裁 B.作者
C.风格 D.评价
解析:《三国演义》的体裁是小说,《诗经》是经孔子整理编订的,《红楼梦》的风格是现实主义,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
材料二 《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材料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内容?(4分)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4分)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8分)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问,《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析材料理解其真实含义。第(2)问,结合屈原及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人作品内容的相同之处。第(3)问,结合李白、白居易生活的时代的不同特点来分析。第(4)问,从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回答。
答案:(1)风、雅、颂。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倾诉自己所受的苦难。
(2)忧国忧民。原因:屈原、白居易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的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4)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古代诗歌处于奠基时期,材料三、四反映出我国古代诗歌处于繁荣时期。
12.(2014·太原模拟)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也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6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8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并能正确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主要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等概括总结。第(2)问,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影响,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贡院”“捐个监生”等分析总结。第(3)问,一定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的产物,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评述,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李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这一身份。
答案:(1)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富商大贾产生。(答出2点即可)
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冲击传统道德与义利观。
(2)现象:科举仕途吸引力大。
社会问题:造成狭隘的人才观,阻碍社会发展。
(3)李贽矛盾的个性心理折射出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思想上李贽反对权威,追求解放;但又困惑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力图维护儒家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