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0 16:0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20.0分)
1.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火山众多,战略位笠重要。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日方飞行员们被告知,你好岛是个无人岛,空袭中如果不能返回航母,飞机可以备降你好岛。读图,完成6-8题。
你好岛成为飞机备降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较为平坦,且无人居住 B. 森林茂密,便于隐藏
C. 面积大,处在返程路线上 D. 距珍珠港最远,未设空防
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对减缓全球变暖存重要作用。图1示意我国东海年平均二甲基硫浓度分布,图2表示东海二甲基硫浓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各小题。
2. 大气中的二甲基硫及其生成物能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
A. 增加地面反射 B. 减少大气逆辐射 C. 减少地面辐射 D. 增强大气反射
3. 影响东海二甲基硫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径流洋流 B. 温度盐度 C. 径流温度 D. 温度密度
活跃火指卫星遥感监测的区域发生热异常,是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火灾。活跃火发生频次与气象、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关系密切。老挝是传统农业国家,多地农业生产仍是刀耕火种。如图为老挝三个区域活跃火频次与坡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4. 据图推测,老挝农业生产(  )
A. 集中于上察 B. 集中于中寮 C. 集中于下察 D. 均衡分布
5. 老挝活跃火频次最高的时间是(  )
A. 12-2月 B. 3-5月 C. 6-8月 D. 9-11月
东北黑土区近年来因融雪侵蚀黑土而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图1为2019年3月16日~21日东北地区某小流域融雪径流量与泥沙含量的变化过程。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农耕方式(图2),可有效减轻黑土退化。读图完成各小题。
6. 该流域前期(3月16日~17日)径流量大,后期(3月20日~21日)泥沙含量大的成因是(  )
①前期昼夜温差大
②后期积雪融水少
③前期土壤解冻少
④后期土壤冻结浅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7. 该流域夏季河流含沙量一般比春季小,主要是因为夏季(  )
A. 坡面径流大 B. 降水强度小 C. 无冻融作用 D. 植被覆盖好
8. 采取“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耕作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减缓坡面径流 B. 增大枯枝落叶含量 C. 提高作物种植密度 D. 保持土壤良好墒情
当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时,空气发生强烈的涡旋运动,从云中至海面形成漏斗状云柱—“海龙卷”,其破坏力极大。“海龙卷”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通过强风携带降落到附近区域,形成“鱼雨”,洪都拉斯发生“鱼雨”的频率较高。如图示意洪都拉斯位置。据此完成各小题。

9.
最易受“海龙卷”影响的区域位于洪都拉斯(  )
A. 东南部 B. 西南部 C. 西部 D. 北部
10.
推测洪都拉斯“鱼雨”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是(  )
A. 2~3月 B. 5~7月 C. 9~10月 D. 12月~次年1月
11.
“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是(  )
A. 风力强劲 B. 气压极高 C. 雷暴频发 D. 对流旺盛
灌溉是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求。亏水灌溉是指在农作物可承受范围内,适度减少灌溉水量的灌溉方式,在作物生长前期进行适度亏水锻炼,后期复水可实现补偿性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19年,某实验团队在青海省进行亏水灌溉实验,牧草于5月18日播种,9月15日收获。下表为牧草拔节期不同灌溉方式与土壤平均温度实验数据表,如图示意牧草种植期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完成各小题。
充足灌溉 轻度亏水灌溉 中度亏水灌溉 重度亏水灌溉
土壤表层 13.7℃ 14.6℃ 15℃ 15.4℃
30cm土层深度 13.6℃ 14.3℃ 14.6℃ 14.9℃

12.
充足灌溉 轻度亏水灌溉 中度亏水灌溉 重度亏水灌溉
土壤表层 13.7℃ 14.6℃ 15℃ 15.4℃
30cm土层深度 13.6℃ 14.3℃ 14.6℃ 14.9℃

与充足灌溉相比,亏水灌溉(  )
A. 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 B. 显著加大土壤蒸发量
C. 增大土壤的昼夜温差 D. 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13.
充足灌溉 轻度亏水灌溉 中度亏水灌溉 重度亏水灌溉
土壤表层 13.7℃ 14.6℃ 15℃ 15.4℃
30cm土层深度 13.6℃ 14.3℃ 14.6℃ 14.9℃

该实验牧场最适宜进行充足灌溉的时间段是(  )
A. 5月下旬 B. 6月中旬 C. 7月下旬 D. 8月中旬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太阳能开发起步晚、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大。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下图示意印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分布 ④大气环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莫德赫拉通过向外输电赚取的利润有限,主要受制于
A. 太阳能资源禀赋 B. 自身产能量 C. 自身电能需求量 D. 设施管理水平
锡属于全球最稀缺的矿种之一,也是列入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的24种矿产之一,未来锡资源的稀缺程度正在日益增大。马来西亚锡矿资源丰富,19世纪之后的英国,从中国招幕大量华人劳工肆意开发这里的锡矿资源。1883年,马来西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锡出口国。1985年马来西亚的锡矿开采量急剧下降,之后最大的锡矿抗也积水成湖,周边矿场废置。如图示意马来西亚锡矿区分布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6. 19世纪后期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出口国主要是因为(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劳动力丰富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开采技术先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1985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吉隆坡原锡矿区的最佳做法是(  )
A. 加快土地的复垦,因地制宜发展热带作物种植业和渔业
B. 深挖锡矿开发潜力,增加锡矿产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 引进人才和技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微电子工业
D. 利用矿坑湖和废置矿场,建设主题公园,发展休闲旅游业
18. 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重要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了产业园区、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在合作项目中的突出优势是(  )
A. 劳动力丰富 B. 市场广阔 C. 资金技术优越 D. 政策优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家泉村位于山东沂蒙山区。过去,当地经常面临春天闹粮荒、夏天忙得慌、秋冬无衣愁得慌的“三慌”困境。为走出困境,村民们用石块像架大棚一样在沟谷上方拱架出一级级涵洞,洞上垒石、填土、造田,发展生产(如图)。近年来,当地引入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低温不超过零下25度的条件下,无需加热即可正常生产喜温凉蔬菜)。如今,“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一首新“三慌”民谣正在这个美丽乡村唱响。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当地过去闹粮荒的自然背景。
(2)说明村民利用石块拱架涵洞对农业发展的益处。
(3)简述当地引人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说出能使村民们秋冬季节腰包鼓得慌的其他涉农产业。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甲山脉地处本州岛南部,呈东西走向,最高峰海拔931m,每年特定季节,六甲山脉南坡的神户等城市经常盛行越过六甲山脊而来的“六甲风”。“六甲风”主要出现在夜间,冷锋过境后出现的频次大幅上升。通常情况下,受焚风效应影动,过山气流在背风城下沉而变得干热,而“六甲风”却保持寒冷凛冽。如图示意六甲山脉的位置和“六甲风”发生时的制面气流状态。

(1)判断“六甲风”最常出现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2)说明“六甲风”未出现装风效应的原因。
(3)分析“六甲风”常出现在冷锋过境后的原因。
2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化学通过对陆源物质沉积通量(花粉输入量)进行估计,认为在冰期一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升降导致的陆地与海槽之间距离的大幅度伸缩是制约陆源物质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如图示意冲绳海槽钻孔揭示的冰期与间冰期海岸线距离变化。
论述在冰期一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升降与冲绳海槽花粉输入比例变化的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你好岛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大部分平坦,成为飞机备降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形较为平坦,且无人居住,A对。
森林茂密,不便于飞机降落,B错。
岛屿面积小,C错。
距珍珠港较近,D错。
故选:A。
航空港建设的区位条件: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本题以你好岛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3.【答案】D、C
【解析】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DMS能够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并可以增加云的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从而反射太阳光并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地表,降低地球的表面温度,D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DMS对地面反射影响较小,A错误。
大气中的二甲基硫及其生成物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B错误。
二甲基硫及其生成物能够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地表,而不是减少地面辐射,C错误。
故选: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由左图分析可知,在长江入海口位置,随着海岸距离的增加,二甲基硫浓度逐渐减少,这是由于入海径流携带的营养盐类逐渐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减少,导致二甲基硫浓度降低;由右图分析可知,东海二甲基硫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其中春季夏季浓度较高,与温度有关系,随着春季温度的回升,海洋浮游生物增多,夏季温度由于过高,海洋浮游生物减少,导致二甲基硫浓度也是先增加后减少,C正确。
与海水盐度、密度、洋流关系较小,ABD错误。
故选:C。
大气中的二甲基硫(DMS)是一种含硫有机化合物,DMS能够被海洋中的某些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产生,随着海洋泡沫和海雾的形成而进入大气层中。影响东海二甲基硫时空分布的因素主要从图上信息分析、温度、季节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东海二甲基硫时空分布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5.【答案】B、B
【解析】解:根据材料,老挝农业大部分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烧荒时有发生火灾的潜在风险。图中中寮地区活跃火频次最高,且集中于坡度约为5°-10°的地区,说明中寮较为平坦的地区最为广阔,因此是农业最集中的区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本题的难度小,主要考查老挝农业生产的分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老挝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5月为早季,6至10月为雨季。由于老挝纬度相对较低,3-5月正午太阳高度大,加上此时为早季末期,气温较高,火灾发生潜在风险高,活跃火频次高,且在6月雨季来到之前,当地农民会烧荒准备耕种,因此火灾发生潜在风险高,故3-5月活跃火频次最高,B正确。
12月-次年2月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期,火灾发生的潜在风险较低,活跃火频次低,A错误。
6-10月为雨季,空气湿度大,火灾发生潜在风险低,C、D错误。
故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活跃火发生频次与气象、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关系密切。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活跃火设置题目,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据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分析即可。
6~8.【答案】B、D、A
【解析】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东北黑土区近年来是因积雪侵蚀黑土而退化严重,材料中说明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从数据中可以看到3月17日虽然径流量达到了最大,但泥沙含量却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积雪还未完全融化,土壤仍处于封冻中,被水侵蚀的有限;后期随着积雪大量的融化,一方面积雪融水量逐渐减少,水流量有限,另一方面土壤逐渐解冻,侵蚀开始较为明显,受侵蚀作用影响大量土壤被搬运,形成含沙量较大的现象,故②③正确,④错误。
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变化,与昼夜温差关系并不大,故①错误。
故选:B。
河流的水文特征中含沙量的大小决定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
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学生结合图文材料的解题能力。
解:A、夏季坡面径流量大,春季坡面径流小,故A选项错误。
B、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强度大,故B选项错误。
C、河流含沙量与冻融作用无关,故C选项错误。
D、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是主要的雨季,降水强度一般会比较大,夏季该地区主要受降水影响,理论上降水强度越大流量越大,河流的含沙量一般会较大但由于该地区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使得植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坡面径流量较小,河流的含沙量比春季要小,与冻融作用并无关联,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河流的水文特征中含沙量的大小决定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
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学生结合图文材料的解题能力。
解:根据题意可知,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的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质,降低减轻黑土退化,故A选项正确。
该种植方式并不能增大枯枝落叶含量及提高作物种植密度,故BC选项错误。
垄沟秸秆覆盖会增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由于该地黑土退化率较为严重,故提高土壤的墒情并非其主要目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流失;秸秆还田,通过腐殖过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横坡垄作+垄沟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的作用,解题关键在于联系区域特征并联系图文信息解答。
9~11.【答案】D、B、A
【解析】解:“海龙卷”是发生在海上的龙卷风,当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时,空气发生强烈的涡旋运动;该区域位于加勒比海南部,北部美洲大陆中部为平原,干冷空气顺利进入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遇上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形成“海龙卷”,故最易受“海龙卷”影响的区域位于靠近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北部,D正确。
故选:D。
“海龙卷”从大气温度、水汽、地形等角度分析。
本题以洪都拉斯位置图为载体,考查最易受“海龙卷”影响的区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比较容易。
解:“海龙卷”的形成需要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海龙卷”形成于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故其形成时气温高,对流旺盛时期,当地位于北半球,5~7月是当地的夏季,气温高,B对。
故选:B。
洪都拉斯“鱼雨”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从大气的温度、对流运动、水汽多少等角度分析。
本题以洪都拉斯位置为载体,考查洪都拉斯鱼雨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比较简单。
解:“海龙卷”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通过强风携带降落到附近区域,“海龙卷”是由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汇集,近地面风力加强,“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是风力强劲,A对。
“海龙卷”形成气压低,所以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B错。
“海龙卷”会有雷暴,但是云层中的雷暴对近地面影响小,C错。
对流旺盛是形成“海龙卷”的原因,但是“海龙卷”产生破坏是强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D错。
故选:A。
“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从对流、水汽、地转偏向力等角度分析。
本题以洪都拉斯位置为载体,考查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12~13.【答案】C、D
【解析】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取决于热量条件,与灌溉的关系不大,A错误。
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和灌溉的关系不大,B错误。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亏水灌溉与充足灌溉相比,土壤的昼夜温差明显增大,C正确。
充足灌溉更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D错误。
故选:C。
亏水灌溉是指在农作物可承受范围内,适度减少灌溉水量的灌溉方式,在作物生长前期进行适度亏水锻炼,后期复水可实现补偿性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农业发展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以5月18播种开始,5月下旬,6月中旬,一直到7月中旬,即自播种后到第60天,降水较多,故7月下旬尽管降水减少,但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且处于生长前期,应该适度亏水灌溉。而8月中旬,也就是自播种后90天左右,8月中旬前20多天降水量少,土壤需补水,且进入植物生长后期的复水阶段,需要充足灌溉,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若大气降水不足,可以用灌溉来实现,若灌溉不当会引发盐渍化问题。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农业区位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14~15.【答案】D、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解答】
解:由图可知,印度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并没有呈现沿着纬度和海陆分布变化的格局,①②错误。
在德干高原(西南季风背风坡)太阳能资源充足,在印度西北部西南季风影响较弱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充足,因此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形分布和大气环流,③④正确。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能源开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材料信息“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可知,莫德赫拉为村镇,太阳能发电起步晚,发电量有限,B正确。
当地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A错误。
自身为村镇,用电需求有限,C错误。
太阳能发电有较好的政策支持,设施管理水平较高,D错误。
故选:B。

16~18.【答案】B、D、C
【解析】解:马来西亚锡矿资源丰富,①正确。
19世纪之后的英国,从中国招募大量华人劳工开发这里的锡矿资源,说明当时的马来西亚劳动力不足,②错误。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距离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航线较近,交通运输便利,③正确。
当时的开采技术并不先进,④错误。
故选:B。
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出口国的原因主要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吉隆坡利用矿坑湖和废置矿场,建设主题公园,发展休闲旅游业,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锡矿产地位于山区,废弃之后复垦难度较大,难以发展种植业,A错误。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锡矿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锡矿产量难以增加,B错误。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来西亚人才和技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废弃矿区的开发建设成本较高,难以发展微电子工业,C错误。
故选:D。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需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可从工农业及环境角度去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马来西亚和中国“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涉及产业园区、铁路、地铁等项目,中国在合作项目中向马来西亚提供资金与技术,C正确。
马来西亚劳动力也很丰富,A错误。
产业园区、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马来西亚,不是市场因素的影响,B错误。
政策因素不是突出优势,D错误。
故选:C。
中国在合作项目中的突出优势主要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9.【答案】解:(1),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不稳定;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生长,耕地无产出;山区地形起伏大,耕地少,粮食总产量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薄瘠,粮食单产量低等。
(2)根据材料“村民们用石块像架大棚一样在沟谷上方拱架出一级级涵洞,洞上垒石、填土、造田,发展生产”可知,村民在涵洞上方填土、造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产量增加;涵洞将被沟谷隔开的耕地连成一片,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沟谷上方得到改造,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该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涵洞有利于洪水下泄,减轻洪水威胁,保障农田安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冬季因气温较低,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冬暖式大棚可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蔬菜为经济作物,单产值高,且冬季蔬菜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利于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发展。
(4)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休闲(观光)农业属于第三产业、关联性和综合性较强,经济拉动效应强。
故答案为:
(1)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不稳定;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生长,耕地无产出;山区地形起伏大,耕地少,粮食总产量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薄瘠,粮食单产量低等。
(2)涵洞上方填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涵洞将被沟谷隔开的耕地连成一片,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沟谷上方得到改造,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该地夏季多暴雨,涵洞利于洪水下泄,减轻洪水威胁等。
(3)冬暖式大棚,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出;蔬菜为经济作物,单产值高;冬季蔬菜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等。
(4)农产品深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
【解析】(1)当地过去闹粮荒的自然背景主要从气候(水旱灾害、冬季低温)、地形(山区)对作物生长季节、粮食稳产及单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思考
(2)村民利用石块拱架涵洞对农业发展的益处主要从山区沟谷多、水土流失重、洪涝威胁大、收入等方面分析。
(3)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收入、产业和生产方式进行分析。
(4)使村民们秋冬季节腰包鼓得慌的其他涉农产业主要从延长产业链、产业融合等方面分析。
本大题以山东沂蒙山区农业发展特点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与因地制宜、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知识点,考查图文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20.【答案】解:(1)结合图示可知,六甲风为偏北风,日本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符合;结合材料“冷锋过境后出现的频次大幅上升”可知,六甲风和冷锋关系紧密,而冬季冷锋活动频繁,因此冬季出现六甲风的频率最高。
(2)结合材料,六甲风来自北部地区,气流的初始气温较低;六甲山最高峰为931米,海拔较低,气流沿坡下沉过程中增温不明显;山坡上近地面气温较低,六甲风下沉过程中易受此影响,保持较低温度。
(3)冷锋一般来自偏北风,过境时越过六甲山形成六甲风;冷锋过境后气温较低,加剧气流寒冷程度,利于六甲风形成;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且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山坡夜晚降温快,空气密度大,容易顺坡下沉,利于六甲风形成。
故答案为:
(1)冬季。理由: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多冷锋。
(2)越过山地的气流初始温度低;六甲山脉海拔有限,气流下沉增温不明显;下沉过程中持续接纳山坡近地面冷空气降温。
(3)冷锋过境后盛行偏北风,越过六甲山脉;冷锋过境后气温低,加剧气流寒冷程度;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多晴天,山脊附近夜晚(受地面影响明显,)快速降温,底层空气密度大,易顺坡下沉。
【解析】(1)“六甲风”最常出现的季节及理由可以从大气环流、冷锋活动等角度分析。
(2)“六甲风”未出现装风效应的原因可以从地形条件、气流运动、气温变化等角度分析。
(3)“六甲风”常出现在冷锋过境后的原因可以从锋面活动、大气环流、天气状况等角度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未出现焚风原因和六甲风于冷锋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21.【答案】解:间冰期海岸线向西(陆地方向) 大幅移动,冲绳海槽径流花粉输入比例小于风力陆地径流携带花粉入海,但绝大部分在大陆架沉积;受南北向沿岸流影响,到达冲绳海槽的花粉较少;风力携带的花粉可随西北风远距离搬运至海槽,使冲绳海槽沉积物中风力搬运的花粉的比例较大;冰期海岸线向东大幅移动(海洋方向),冲绳海槽径流花粉输入比例大于风力;因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径流携带的草地和沼泽花粉很容易到达冲绳海槽,使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径流花粉输入比例较大。
故答案为:
间冰期海岸线向西(陆地方向) 大幅移动,冲绳海槽径流花粉输入比例小于风力陆地径流携带花粉入海,但绝大部分在大陆架沉积;受南北向沿岸流影响,到达冲绳海槽的花粉较少;风力携带的花粉可随西北风远距离搬运至海槽,使冲绳海槽沉积物中风力搬运的花粉的比例较大;冰期海岸线向东大幅移动(海洋方向),冲绳海槽径流花粉输入比例大于风力。因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径流携带的草地和沼泽花粉很容易到达冲绳海槽,使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径流花粉输入比例较大。
【解析】冲绳海槽花粉输入主要受到径流和风力作用的影响,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度差异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降,进而影响径流的强弱来影响花粉的输入比例。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