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09 17:31:25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从“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和“北方军阀针锋相对”来看,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南北双方都重视舆论宣传。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
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看出南北双方都注意通过舆论宣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
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注意表格中的数据,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修筑状况,依据表中的里程和占总里程比例可以看出,清政府借款修建和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占绝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难度中等。
3.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来看,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这种主张。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当时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看不出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
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报刊事业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难度中等。
4.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 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得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C;
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材料“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的理解是解答本题关键。
5.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  )
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材料“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
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
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
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从材料中给出的人数上的比例来看,1921年和1930年结婚比例有所增加,这不符合晚婚晚育的思想政策,说明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6.(2017高三上·三明月考)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材料数据马车、轿子、马等传统交通工具消失,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从无到有,逐渐流行,这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显著;
A材料体现不出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
B此时西方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
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民众消费水平的悬殊,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行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出现充分说明近代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7.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
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
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
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8.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
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
9.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
年份 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8
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
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故答案为C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0.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B.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C.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D.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答案】D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D项正确。
“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的信息不符,排除A。
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结合时间和曲线的变化全面考虑。
11.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
A.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B.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晚清腐败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
报纸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娱乐、教化等,不能平息社会矛盾,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 “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学习西方,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故选C。
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
由表格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择偶标准中越来越重视学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
A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 结合政治运动分析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实质的正确把握,难度较大。
14.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时务报》中翻译的译稿“列强在中国”所占比例最大,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再结合《时务报》属于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可得出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
变法维新主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故A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自己的行为,故C项错误;
经济类比重不如“列强在中国”,因此“着重强调”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背景和目的,难度中等。
15.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中可以看出,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告比重的加大,可以使商品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广告是报刊竞争的主要方式,故B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的心态,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得出商品宣传意识增强,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
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1931年10月5”“国人爱国,请用国货”“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结合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美丽牌香烟广告信息反映出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的侵略重心在东北,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抗战信息,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31年10月,“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等信息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在经济中的反映,难度中等。
17.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
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
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
D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上海”“ 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
18.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
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
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
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可知该报内容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说明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19.下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  )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信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
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只是反映出上海社会生活的一方面,不能说明上海风貌已经呈现出完全西化,排除A;
材料,看不出传统的衣食住行风格,排除B;
材料只能看出电车的存在,看不出电话和电报,且“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
电车,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0.(2017高三上·阳高月考)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B项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社会习俗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馆、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1)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
(2)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特点”一问,可以依据材料中伦敦的机构、服务设施、人口及都市区域的扩大等信息归纳;“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伦敦的城市性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新变化”一问,根据材料“租界”、“啤酒、风扇”、“马路、外国戏院”、“领事”等众多的城市用语进行分类后归纳概括,可以从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回答。“评价”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1) 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
(2) 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得出城市功能综合性强;根据“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得出人口增长速度快;根据“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得出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的城市性质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租界”“洋房”等得出主权丧失;根据“工程局”“制造局”等信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根据“礼拜”“洋肥皂”等得出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分析评价。
22.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
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问题: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3)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人口的变化。从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人口状况及其现在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中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计划生育、民众生育观念、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答案。
(3)从材料“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故答案为:(1) 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
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 问题: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3) 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得出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由材料 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得出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的出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增强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角度是政治经济、科技、思想等。
1 /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2.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3.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4.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
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 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
5.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  )
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6.(2017高三上·三明月考)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7.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8.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9.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
年份 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11.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8
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
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
10.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B.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C.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D.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11.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
A.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B.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12.(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13.(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14.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15.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16.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
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17.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18.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19.下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  )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信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
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20.(2017高三上·阳高月考)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馆、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22.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从“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和“北方军阀针锋相对”来看,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南北双方都重视舆论宣传。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
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看出南北双方都注意通过舆论宣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
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注意表格中的数据,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修筑状况,依据表中的里程和占总里程比例可以看出,清政府借款修建和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占绝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难度中等。
3.【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来看,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这种主张。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当时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看不出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
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报刊事业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难度中等。
4.【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得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C;
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材料“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的理解是解答本题关键。
5.【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材料“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
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
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
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从材料中给出的人数上的比例来看,1921年和1930年结婚比例有所增加,这不符合晚婚晚育的思想政策,说明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材料数据马车、轿子、马等传统交通工具消失,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从无到有,逐渐流行,这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显著;
A材料体现不出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
B此时西方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
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民众消费水平的悬殊,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行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出现充分说明近代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7.【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
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
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
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8.【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
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
9.【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故答案为C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
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0.【答案】D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D项正确。
“双百”方针确立于1956年,与材料中“1951-1955年”的信息不符,排除A。
材料强调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与现实环境影响有关,没有涉及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而是强调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结合时间和曲线的变化全面考虑。
11.【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晚清腐败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
报纸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娱乐、教化等,不能平息社会矛盾,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 “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学习西方,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故选C。
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
由表格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择偶标准中越来越重视学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
A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 结合政治运动分析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实质的正确把握,难度较大。
14.【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时务报》中翻译的译稿“列强在中国”所占比例最大,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再结合《时务报》属于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可得出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
变法维新主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故A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自己的行为,故C项错误;
经济类比重不如“列强在中国”,因此“着重强调”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背景和目的,难度中等。
15.【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中可以看出,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告比重的加大,可以使商品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广告是报刊竞争的主要方式,故B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的心态,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得出商品宣传意识增强,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6.【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1931年10月5”“国人爱国,请用国货”“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结合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美丽牌香烟广告信息反映出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的侵略重心在东北,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抗战信息,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31年10月,“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等信息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在经济中的反映,难度中等。
17.【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
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
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
D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上海”“ 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
18.【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
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
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
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可知该报内容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说明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19.【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只是反映出上海社会生活的一方面,不能说明上海风貌已经呈现出完全西化,排除A;
材料,看不出传统的衣食住行风格,排除B;
材料只能看出电车的存在,看不出电话和电报,且“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
电车,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0.【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B项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社会习俗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
21.【答案】(1)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
(2)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特点”一问,可以依据材料中伦敦的机构、服务设施、人口及都市区域的扩大等信息归纳;“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伦敦的城市性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新变化”一问,根据材料“租界”、“啤酒、风扇”、“马路、外国戏院”、“领事”等众多的城市用语进行分类后归纳概括,可以从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回答。“评价”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1) 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
(2) 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得出城市功能综合性强;根据“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得出人口增长速度快;根据“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得出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的城市性质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租界”“洋房”等得出主权丧失;根据“工程局”“制造局”等信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根据“礼拜”“洋肥皂”等得出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分析评价。
22.【答案】(1)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
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问题: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3)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人口的变化。从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人口状况及其现在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中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计划生育、民众生育观念、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答案。
(3)从材料“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故答案为:(1) 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
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 问题: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3) 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得出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由材料 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得出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的出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增强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难度中等。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角度是政治经济、科技、思想等。
1 / 1